中国甘肃网7月25日讯 (通讯员 吴鲁) 在7.22岷县漳县地震3周年之际,为详细了解渭源县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成效,笔者走访了渭源县4个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五竹镇五竹村和上湾乡侯家寺2个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
从五竹镇黑鹰沟直达秀峰山山顶,远远地向下望去,安置点四周绿树环抱,排列整齐有序,白墙青瓦的安置房和白墙红瓦的村庄宛如盛开在万丛绿中的小花,在朝阳的照耀下,让人不得不感叹它的魅力。该安置点主要为异地搬迁安置7.22岷县漳县地震受灾的郭家沟村李家山、王二沟、下郭三个社62户群众,占地面积83亩,总投资1638.2万元。
自7·22灾害重建工作启动以来,渭源县委、县政府按照“灾后重建三年建设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中心工作和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聚力重建、科学重建、高效重建、廉洁重建,全力保障和推进各项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城乡居民住房、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据了解,该县共实施灾后重建项目118项,总投资6.73亿元,实际开工117项,竣工112项,累计完成投资6.52亿元。
为了让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得到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县上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重建项目工作责任制、重建户帮扶帮建等机制,实现对困难重建户的全覆盖帮建,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召开灾后重建政策专题培训会议,对900多名项目一线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监管业务技术培训,并组织重点乡镇和部门负责人,赴陇南等地考察观摩学习,切实提高灾后重建整体效果。建立考核结果与目标责任考核直接挂钩制度,细化每个重建项目前期审批、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拨付、审计验收时间节点,对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倒排工作计划,挂图作战,有力地推动了灾后重建高效推进。围绕“资金、质量、安全”项目管理核心,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监管,在每个灾后重建项目确定1至2名县质检站业务精通人员,每户建房户都确定一名工程质量技术监督员,并对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来源、项目主管部门、工程质量监督员等内容进行公示,形成了重建质量无小事的强烈意识。
随后,笔者来到了上湾乡侯家寺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只见白墙青瓦的二层小洋楼排列有序,三层楼的村部简约大气,新建的综合文化广场上一群妇女正伴着欢快的音乐跳着动感地广场舞,小朋友有的追逐打闹有的打着篮球,几名老人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舒展着筋骨……
该乡凡家屲村的宋尚武是入住安置点最早的居民之一,搬来后他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忙时节他骑着摩托车回旧村庄种药材,农闲时节便开着三马子在周围村庄收药材,晚上还可以在灯光球场锻炼身体,就医和孩子上学比以前方便了很多,认识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与原来那些深山小村庄的“旧貌”相比,如今的安置点已成为上湾乡人眼里的“福窝”,新居民主要来自上湾乡周家窑、凡家屲等7个深山村庄。
安置点建设中,该县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卫生、功能完善”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风貌、统一管理的原则,对建筑定位、功能、风貌、色调、规模、投资等设计质量严格把关,认真开展灾后重建“回头看”,全县3080户农村重建户、16658户农村维修加固户和80户城镇重建户、291户城镇维修户全面完工,实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重建目标。
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超过灾前水平。2015年底,实现生产总值27.6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3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8538元、577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