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酒泉 正文
投稿

向幸福进发——酒泉市着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纪实

2016-07-18 10:49:4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向幸福进发——酒泉市着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纪实

  酒泉日报记者 郭军

  酒泉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体目标,按照“五做五加强”总体工作思路,从产业结构调整、民生工程投入、文化产业建设、节能减排降耗、部门协作沟通等五个方面入手,不断破解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难点弱项,确保全市2018年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酒泉市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投资了一批成长性好的工业项目,以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酒泉市还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加大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业融合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盯市场需求,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酒泉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做好引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促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使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型转变。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酒泉市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在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会企业退休人员、低保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针对不同人群医疗保障需求,建立多模式、多样式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全面发展文化产业

  针对具有竞争力、集约化大型文化企业偏少,文化体育设施数量少,文化产品档次低,生产规模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滞后等问题,酒泉市进一步消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障碍,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力度,逐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酒泉市不断完善节能降耗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节能宣传教育与推广力度,完善节能体制和政策,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工业企业节能降耗。

  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酒泉市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增长。

  在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和监管水平方面,酒泉市通过加大工业“三废”和生活废弃物的处理力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重点监控污染隐患,把污染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走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力协作求突破

  酒泉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上求突破。各部门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瞄准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谋划和推进工作。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水耗(2010年不变价)、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等指标采取超常规手段攻坚弱项指标,补齐短板。

  更加重视高分值指标的提升突破,巩固前期成果,做好对结构性指标、约束性指标、复合指标的解剖研究,扎实推进中高分值指标进度,整体提升。

  对三次产业内部构成,与GDP占比相关的4项指标,与单位GDP相关的4项约束性指标,与人口数相关的19项人均指标以及公共交通服务指数,社会安全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等4项复合指标,分解细化,理清内在关系,分类制定措施。

  对现在已经完成的指标,继续抓好巩固提升,确保不下滑、不反弹;对完成度高、相对较好的指标,持续发力、拓展优势,确保好的做强、强的做优;对现在还没有完成的短板指标,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分年度、分步骤突破和提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