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礼县:开拓创新推进精准扶贫
坐落在礼县县城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礼县被史学界称为“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境内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秦王朝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馆藏展示礼县秦早期文化的青铜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件。许亚文
记者 周者军 通讯员 杜举红
聚焦4个特困片区集中发力,把“扶贫之水”浇到最旱的“庄稼”上;通过一个个网店把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建成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291个,推出“秦果宝”“e捷贷”等金融产品,给贫困群众提供最大的资金支持……盛夏时节,走进礼县农村,让人感受到变化最大的是昔日一个个贫困村,各级干部凝心聚力、勇于创新,抓得实、干得好的是精准扶贫这一号工程。
礼县总人口54.29万,其中农村人口46.95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全县29个乡镇,568个行政村,有贫困村24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2.3%,贫困人口数量居陇南市首位,长期以来是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区之一。
近年来,礼县把扶贫攻坚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投入效应,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攻坚途径,着力推进整流域整片区扶贫攻坚,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全县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从2011年至201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6.66万。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525元,增加到2015年的50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贫困乡村发展条件不断改善,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礼县连续四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礼县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创新资金投入、片区扶贫、产业激励、金融扶贫、双联扶贫等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精准扶贫效应不断扩大。
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筹集设立了2500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将全县土地出让金留县部分的20%专项用于扶贫开发;筹集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县财政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有力保障了精准扶贫资金投入。2011年至2015年,共实施整村推进113个,项目覆盖2.2万户,9.7万人,共投入各类资金7.1亿元。通过项目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培育和壮大了农村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扶贫贵在精准,为瞄准靶心,聚焦发力,礼县把特困片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将9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以上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白河、大滩、崖城、洮坪4个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在4个特困片区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增收、易地搬迁、公共服务、金融支持、能力素质提升等项目。同时,鼓励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向4个特困片区聚集,对在特困片区创办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实行奖励扶持,带动特困片区贫困群众快速增收、稳定脱贫。
为拓宽特色产品销路,礼县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实施电子商务“双千工程”,邀请淘宝大学专业讲师开展电子商务培训500多人次,组织电商扶贫培训6650人次,有效带动就业5670人。发展专业电商团队30个、电商应用企业63家、直销代销网店1226家,研发网销特色产品商标45个,引进物流企业27家,发展乡镇快递站点94个,物流快递实现全覆盖。组建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和29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创建66个电商扶贫示范村,建立扶贫带贫示范网店66个,与330户贫困户实现了结对帮扶。2015年,扶贫示范网店全年完成网上交易1.2亿元,其中线上412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网上交易1136万元。创新推出“义卖+就业+代销+代购”“电商助残”“爱心苹果”等电商扶贫典型做法,电商企业用工重点招收贫困家庭成员,以高于市场价格优先收购贫困户苹果,同时为贫困群众网上代购生产资料和代销农产品,帮助增收减支达300万元。成功举办“2015中国甘肃陇南(礼县)苹果产销电商对接洽谈会”,签约资金达12.9亿元。全县电商实现网上交易3.87亿元,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达866万美元,礼县苹果淘宝网销量稳居全国前三、西北第一。
为解决资金瓶颈制约,礼县创新资金投入模式,积极协调引导各金融机构主动服务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开发、中小企业发展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推出了支持果农增收的“秦果宝”、支持电商发展的“e捷贷”等效益好、易操作、可推广的金融产品。全力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创新“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等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模式,采用分期分批、先贷后帮、成熟先贷等办法,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165亿元。建成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291个,其中新建196个,注入资金3790万元,实现了240个贫困村互助社全覆盖。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范围,贫困村便民金融服务网点累计达到245个,有金融服务网点的贫困村达到174个,有2.2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农业保险。
扶贫先扶智。礼县是我省劳务大县。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礼县创新技能培训模式,统筹人社、农牧、扶贫、妇联、科技、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建立以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为主平台,乡村、部门实训基地为骨架的培训网络。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订单培训与定向按需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相结合、农业科技与转移就业培训相结合、技能提升与培养致富带头人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切实增强培训实效。累计培训贫困户21142户,培训率达74.5%。在全县240个贫困村每村选派1名科技特派员、创建2户科技示范户。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认证、品牌培训、营销宣传,做优做强“礼贤妹”“礼贤大嫂”两个劳务品牌,制定了《礼县家政服务员技能培训方案》和《礼县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标准》,实行免费培训,并给予误工补助,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每组织输出一名农民工补助200元的就业援助“职业介绍补贴”政策,扶持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带头人、经纪人和劳务中介机构,促进了劳务经济快速发展。
为推进双联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礼县坚持“在联上做文章、在为上下功夫、在制上有创新、在变上看成效”的双联工作理念,制定了深度融合双联扶贫两大行动的安排意见,编制了礼县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融合联动总体规划,努力实现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在目标任务、帮扶力量、资金项目、培训资源上的“四个融合联动”。按照动态调整的要求,及时调整充实干部帮扶力量,高标准组建29个乡镇双联扶贫工作站和240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为联村任务较重的省市双联单位所联系的67个贫困村充实加强了58个县直单位帮扶力量,实现了干部帮扶力量向全县240个贫困村聚集,省市县帮扶资源优化配置。组织集中开展全县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邀请省市组长单位进行了授课,对全县1500名驻村帮扶队员及双联干部进行了2期轮训。建立并落实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双联帮扶工作,统筹项目争取和组织实施,通过省直单位联席会议议定双联帮扶事项8大类23项,并对形成的《备忘录》及时跟踪落实。协调争取省直组长单位省发改委为23各省直单位联系村统筹安排了总投资达1823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2015年全县通过双联途径争取到计划外项目26项,总投资达4.06亿元。各级双联单位全年累计帮办实事3302件,总投资13.7亿元,协调帮助实施各类项目1982项,总投资达8.9亿元。同时,组织开展各类双联督查、检查活动20多次,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各级双联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着力在完善机制、创新模式上下功夫,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党群互动、双向受益的生动局面。
在此基础上,礼县创新社会扶贫模式,深化内引外联,聚集社会帮扶资源,借助国家对口帮扶、全省双联行动等机制平台和联县领导、联村单位力量,不断加强与省内外友好企业、团体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协作,扩大社会扶贫实效。国家质检总局帮扶礼县建立了旅游信息网站和残疾人就业计算机培训中心,在上坪乡帮助发展优质大黄基地4000亩;北京市丰台区与礼县建立合作友好关系,举办了“2015甘肃礼县苹果北京推介会”;省工商联捐赠礼县的“光彩事业”资金249万元集中用于崖城片区三沟河流域贫困群众危房改造;江苏省海安县、香港华腾集团董事长颜芝为2个贫困村捐赠扶贫互助基金80万元。鼓励支持县内社会组织、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引导春天药业、鑫晟源等企业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基地3800亩,社会扶贫效应不断扩大。
通过一系列符合礼县实际,又受群众认可的创新举措,礼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资金瓶颈得以破解,劳动力素质全面提升……
如今走进礼县,一条条公路如玉带串联着偏远山乡,一个个白墙绿瓦的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一颗颗正在生长的苹果挂满枝头,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挂在村民们憨厚的脸上……这些美丽的画面如歌如诗,传递着精准扶贫给贫困山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展现着秦皇故里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