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能够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价值衡量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加强理论研究,将分享经济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创新数据采集方法,统计监测部门与平台企业要加强合作。
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分享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形态,还是加速要素流动、实现供需高效匹配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和发展观。分享经济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总量的增减,而需要从其结构以及消费、就业、分配、创新等多个角度构建分享经济的价值衡量体系。
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作用
金融危机后,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分享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诸多影响。
助力创新创业。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通过分享、协作的方式搞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分享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使用更为便利,企业和个人可以按需租用设备、厂房及闲置生产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最优组合,让创新变得更容易,也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风险。
打造新增长点。分享经济通过刺激消费、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个人创新与创业能力,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都有积极作用。比如,Airbnb在旧金山的一项调查显示,房屋分享带来了14%的新客户;在中国,2015年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预计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强调的:“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
扩大有效供给。在传统模式下,企业无法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产能过剩、库存高压普遍存在,而在分享经济模式下凡是“下单”的都是有需求的,需求变得清晰可见。同时,分享经济可以快速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提高供给的弹性和灵活度,能够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基于网络的互动评价系统可以及时反映供需双方的意见和要求,有利于提高供给的有效性。
激发创新活力。分享经济使得人们可以在边际成本趋于零的条件下通过协作进行生产、消费和分享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带来经济生活组织方式的新变化。在分享经济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个体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对接用户,不必再依附于传统专业机构。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也在通过众包、众创等方式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创新效率和降低成本。
实现低碳生存。分享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以汽车分享为例,美国分享经济协会数据显示,每分享1辆汽车,可以减少13辆汽车的购买行为。滴滴出行发布的《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显示,仅快车拼车和顺风车两个产品一年下来能节省5.1亿升汽油,减少1355万吨碳排放,相当于多种11.3亿棵树的生态补偿量。
促进灵活就业。分享经济打破了传统的“全时雇佣”关系,给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谋生方式,人们不必依托组织即可供应自己的劳动力和知识技能,使得拥有弹性工作时间的个人和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企业、机构均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分享经济也增加了就业渠道与岗位。截至目前,仅接入滴滴出行平台的司机数已接近1500万人,注册用户数超过3亿人。全新的就业方式为缓解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提供了思路。
推动社会治理转型。分享经济的发展对创新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如出行、住宿、网络金融、在线教育等领域的分享实践面临诸多制度空白或制约,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分享经济也为构建新的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支撑。分享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建立起基于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在保证平台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动社会治理向多元化、开放性协同治理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
分享经济统计体系存在的不足
近期,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分享经济的背景下,政府部门积极鼓励引导分享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者、消费者等也对参与分享经济寄予厚望。但是与分享经济实践相匹配的统计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现有统计体系难以界定和衡量分享经济的真实价值和数量关系,一定程度上将对宏观决策产生影响。
缺乏与分享经济相适应的行业分类。一般而言,分享经济活动具有参与者分布广泛分散,业态跨界融合,组织边界模糊,就业灵活、非正式等特点。但是,现有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无法按照行业、领域、法人(机构)与分享经济现象一一对应,自然也很难对分享经济活动进行精确统计。
缺乏一套标准的统计指标体系。虽然分享经济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但已经迅速渗透到多个领域,既有汽车、房屋、办公空间、衣服等实体物品的分享,也有知识、经验、技能等虚拟物品的分享。虽然平台企业拥有完整的交易数据,但由于行业差异性较大,统计口径多样,很难形成一套标准的统计指标体系,传统的数据收集和抽样办法也不能完全适应新业态的发展。
容易忽略分享经济对经济质量的提升。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式虽然可以按照常规的实体企业统计方法,反映分享经济平台发展的数据,但仍十分有限。由于GDP只测度去除通胀因素后的最终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这就使得分享经济带来的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无法得到充分、如实的衡量。用户通过参与分享而降低的消费成本及赚取的收入也不能得到有效体现,这些交易数据也被排除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之外,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状态。
相关建议
准确把握分享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加快探索构建一套可相对定量描述分享经济发展,但又区别于现有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的价值衡量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理论研究。重点围绕分享经济活动的边界、分享经济发展的社会财富效应、对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相关宏观制度设计以及衡量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
将分享经济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探索科学反映分享经济发展特点的统计调查方法,加强对分享经济统计口径、分类目录的研究。加大分享经济活动的统计调查力度,在现有统计调查基础上,增加对个人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调查,如参与的活动类型、频次、节约的成本、收益及其占家庭收入的比重等。
创新数据采集方法。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交易数据的实时统计监测,使传统调查数据、行政记录、大数据共同构成分享经济统计调查基础资料来源,逐步实现分享经济统计从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发布全流程的现代化。
加强合作。现代意义上的分享经济活动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的,平台企业不仅有完整的交易记录,其本身也具备强大的数据加工和分析能力。所以,统计监测部门与平台企业合作开展统计调查,有利于推动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采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