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天水 正文
投稿

天水探索八种模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组图)

2016-06-28 17:29:5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王彤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第六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中国甘肃网6月28日讯 近年来,天水市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初步探索出了产业支撑型、易地搬迁型、生态旅游型、传统保护型、旧村改造型、城郊互动型、能人带动型、双联助推型等八种整治模式,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目前全市10.4%的村建成新农村、美丽乡村示范村,26.7%的村建成整洁村,为加快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我市按照“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调结构,建基地,扩规模,创品牌,拓市场,推动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主导产业适宜区域全覆盖,培育出了伯阳镇曹石村、莲花镇冯沟村等一大批特色产业示范村。围绕农民群众关切,紧扣农村薄弱环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民生工程,通过整村搬迁、梯次搬迁、城镇安置、村组合并等多种模式,涌现出了白沙镇马沟村、大阳乡小杨村等一大批环境舒适型样板村。同时,我市依托独特自然风光、田园景观、旅游资源和特色乡村文化,着力发展生态农村、特色民俗风情、观光农业、餐饮娱乐项目,鼓励农民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渔家乐”,形成了景区与农家互促共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出了党川乡党川村、麦积镇后川村等一大批生态旅游型新农村。此外,我市注重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建筑、民间工艺和技术,保留原汁原味民居特色,形成氛围浓郁、影响广泛、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乡村文化品牌,培育发展了麦积镇街亭村、新阳镇胡大村等一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治乱、治污、治脏为重点,积极开展“一池两改三化”、“四旁绿化”和“五清五改”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出了以永清镇张杨村、红堡镇西城村为代表的环境整治示范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充分发挥城郊农村优势,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美丽乡村,建成了马跑泉镇黑王村、城关镇陈门村等一批城乡联动的典型村,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能人效应,选拔任用项目支书、能人支书,带领农民群众引资金、建项目,发展产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涌现出了平南镇孙集村、八里湾乡谢家沟村等一批典型代表,切实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凝聚起加快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积极牵线搭桥、内引外联,推动了贫困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村容村貌等得到根本性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市建成了马力镇北顺村、新兴镇康家滩村、秦亭镇赵尧村、新阳镇王家庄村、中梁镇杨家山村等一批双联示范村。

  人居环境整治,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20个,市级生态乡镇56个、市级生态村77个;农村垃圾设施覆盖率达到78.6%、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70%。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王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