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绚丽甘肃】山丹峡口见证甘凉古道的历史风云

2016-06-28 07:51:5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绚丽甘肃】山丹峡口见证甘凉古道的历史风云

  “锁控金川”崖刻

  清代的“过街楼”

  明清时的峡口古城城门。(本栏图片均由柯英提供)

  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的张掖市山丹县,东临焉支山,南横祁连山,北至龙首山,三面环山,中通孔道,自古以来为东西交通咽喉,而县城东南三十多公里处的峡口更是甘(州)凉(州)古道上的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两山对峙的山峡中以山设关,关外有城,为历代驻兵、屯粮、屯草、屯军马以及商旅往来的军事基地和重要驿站。

  本报特约撰稿人 林茂森

  险关要隘,锁控金川

  峡口关,也作硖口关,在张掖市山丹县老军乡之南的焉支山下,形如蜂腰。峡谷的山,当地人称作帽葫芦山。长约2.5公里的山峡,最窄处不过百尺,谷底乱石滚滚,应是山洪冲击形成的泄洪河。古时,没有水流的情况下,过往商旅以河床为路,有水的时候只能沿河畔行路。如今,傍石崖的河畔之上,仍留有古驿道辙迹,峡谷最窄处仅容一辆牛车通过,古人用“车不并驾,骑不双辔”来形容。

  峡口设关历史悠久。汉代称作“泽索谷”,有人推断为匈奴语,意义不详。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后,西汉在河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在今山丹境内置删丹(即山丹)、日勒二县,隶属张掖郡。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在泽索谷置日勒都尉,归属张掖郡,并于泽索谷北十里处(今峡口古城)屯兵设防,移民屯田,都尉治所在此。《汉书·地理志》在张掖郡日勒城注中明确记载,泽索谷在山丹卫东南,“自姑臧(今武威)西北出张掖,其间有大岭。度岭而西,西郡当其要岭,谓删丹岭也。”所谓的“大岭”,即今天的焉支山。这是关于峡口地理位置的最早文献记载。在这险要的位置设关,无疑是扼守在“甘凉咽喉”上的锁钥。明代嘉靖年间的刑部郎中陈棐奉旨巡察河西兵防途经峡口,有感于地势险峻、两山对峙,题写了“锁控金川”四个大字,至今仍镌刻在峡口的石崖上。

  穿行在峡谷中,两千多年的历史仿佛近在眼前,那些山梁之上的汉长城残墙和峡谷中段山顶的烽火台,历经风霜,见证着岁月沧桑,诉说着悠悠往事。《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通乌孙、大宛后,“始筑令居(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燧”。也就是说,从汉代起,长城、烽燧、亭障便出现在河西。如今有迹可寻的长城走向是由永昌水泉子壕进入山丹,沿羊虎沟河过峡口,至丰城堡东北的金山子向西延伸,沿龙首山、合黎山形成一道屏障,在冷兵器时代,起到了阻止匈奴进犯的作用,保障了丝路通途。

  峡口关的险要,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唐时,这里设和戎城。戎是兵戈武器,也是军旗的代称。和戎,即和睦邻息兵戈之意。明、清时期,峡口关皆为设防、商旅和驿传重地。明嘉靖以前的军事防卫工事以汉塞天堑为主,辅以塞内增修的一些列障、坞堡籍以驻军。现已考证的驻军营址和古战场遗址有定羌庙(今“绣花庙”)营盘、峡口谷营盘、阜昌堡营盘、金山子营盘和定羌庙堡古战场遗址、峡口关隘古战场遗址等。嘉靖后的军事防卫工事以边墙为天堑,辅以墙内修筑的一些墩楼、亭堡。《重刊甘镇志·兵防志·军制》记载明代山丹卫:“原额兵六千七百七十名,实际一千五百五十一名”。《重刊甘镇志·兵防志·堡寨》记载:“山丹卫领堡一十有六”,而“石峡口堡”就有“轮戍兵常额二千二百二十八名,实在兵七百零二名,其中骑兵六百三十七名”。也就是说,驻守峡口的实际兵员,是山丹卫总兵员的近一半,且多为骑兵,足见当时对峡口关防御的重视。

  峡口关之北的古城堡,称为峡口驿。今人撰写的《峡口古城堡》碑记载:古城堡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53年),后巡抚都御史廖逄节率众再度加固。这个说法有待商榷。根据《汉书·地理志》在峡口设日勒都尉的记载,当时的都尉治所不可能直接设置到石峡中,很有可能在今峡口古城的位置,明代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规划和扩建。现存古城即为明代建制,总面积19万平方米,内为土夯,外为砖包,辅以石条为基,属砖石土结构。古城开东西两门,关城与瓮城相配,城上雉堞、裙墙、楼橹华具,城下壕池环绕。城门洞全以砖砌,辅以生铁灌缝,固若金汤,素称“生铁城”。城内原有的古代衙府、寺庙、店铺、营房等设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现已不复存在。古城中心街道原有一座二层木楼,很有可能是当时廖逄节为了设卡征收关税筹集古城加固资金而建造,名曰“财神楼”。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维修时移建于现在距北门稍近的位置上。财神楼为土木建筑。楼的一层为夯土高台,中有木质门洞,连通东西走向的街道,车马行人只能从中通过,为商旅过关缴税的关卡,当地人又称“过街楼”;二层为财神阁,内关供泥塑财神像,登楼远观,城内外风光皆在目前。站在这个沧桑古朴的建筑面前,想象旧时甘凉古道过客车水马龙、穿楼而过的情景,大概与今天的过往车辆收费站的作用差不多吧。

  峡口古城一直沿用到清末,除东城楼毁坏,其余尚完好,整座古城都保持着三百年前的规模。康熙十三年(1674年),峡口驿升格为守备,由奋威将军王进宝镇守。雍正七年(1727年),又将守备升格为都司,自此成为定制,延续至清终。峡口城最后一任都司戴尚武,年逾八旬,于1936年去世,人称司老。村民戴学俭家有一块“石峡口堡”的石碑和“钦赠都司衙门戴尚武”几个小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据宣统元年(1909年)《甘州府山丹县地理调查表》记载,清末峡口古城仍设有都司衙门、官仓、学校、巡警分局等机关。兰新公路开通后,商贾行人畅通沿新路行进,峡口古城日渐萧条冷落。

  现在古城西城门完好,砖砌拱形,外为夯土城墙。城内遗存古民居多为石头砌的围墙,四处散落着石臼、石磨、石碾等。1996年,峡口汉明长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由敦煌研究院出资,对古城西城门、过街楼进行了维修。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