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正文
投稿

轮椅上书写精彩人生 记甘南舟曲县峰迭乡磨沟村残疾人严文涛(图)

2016-06-28 08:44: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从养殖场通往家的小路上,严文涛一路和记者交流着。本网记者 李秀清 摄

  本网记者 李秀清 文/图

  在距甘南舟曲县城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不起眼的山沟——舟曲峰迭乡磨沟村。六月的磨沟村绿树成荫、草长莺飞,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山沟里,却有一名被村民称为“万事通”的残疾人——严文涛。

  是他,第一个用卖鸡蛋的钱开始在村上订报刊;第一个在村里实施地膜覆盖玉米技术;第一个办起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室;第一个办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养殖场。更是他,长年如一日热情为乡亲们传播科技知识和现代文明,热情投入公益慈善事业和产业开发。在乡亲们眼里,他虽然失去了双腿,却比正常人更有活力,更有作为,他的生命像一道火光照亮了大山深处封闭落后的村寨。

  严文涛,1961年4月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家。在1984年的一次塌方事故中,他为了抢救一名濒临生命危险的小孩,被石头砸伤脊柱,因延误救治,导致双腿严重坏死,造成下肢高位瘫痪。

  “突然从一个健全的人变成高位截肢的残疾人,这种意想不到的打击对一个正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致命的,是难以接受的”,再次回忆起,严文涛告诉记者,当被宣判成为一名高位截肢的残疾人时,觉得整个世界都黑暗了,看不到任何希望,因为在这样一个地理条件很差的大山沟里,健全的人生活都很艰难,“当时整个人的精神都崩溃了,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只想早点离开这个世界,摆脱这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

  采访时,严文涛告诉记者,瘫痪后,他痛不欲生、彻底绝望过,但最终在父母、亲戚朋友和乡亲们的劝导下,以及自己坚强的意志支撑下,挺立了过来,并报考了北京乡村医生函授学校,开始潜心自学医学,掌握了不少医学知识。村里的群众患病找他治疗,无论贫贱老少,他都热情接待,悉心诊治,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在看到村里学校的老师为了理发常请假到城里去,耽误教学时间,许多学生头发没有人理,严文涛就自行购置了理发工具,学习了理发技术,常年坚持为教师、孩子和孤寡老人义务理发。

  “后天残疾的人心理大多非常脆弱,为了让他们克服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打击和困难,我就以自己的经历去开导劝解他们,给他们鼓励”,严文涛说,作为一个从生死线上挣扎过来的人,他深感在受伤或患病早期懂得一些医疗康复知识、并保持坚强的意志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帮助其他众多的人,他于2007年4月30日开通了“截瘫热线电话”,通过电话给众多的国内截瘫患者送去了信息和鼓励,并向每位打来热线电话咨询的残疾人免费寄去了自己编写的《截瘫朋友的生活细节小册》。

  “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对这个家庭带来的负担是长期的,沉重的,也是阻碍该家庭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原因。我之所以拼力创业,就是想让更多的残疾人看到就算是残疾,只要你热爱生活,钻研拼搏,始终都是会有一番作为的。我想让残疾朋友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就如同我当时重新拾起信心与勇气开始新生活一样,我想让残疾朋友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更好的生活”。这,是严文涛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去实践了。

  2008年,他修建了占地面积1328平方米的兴旺养猪场,引导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经过几年的发展;2010年,严文涛与8户残疾人家庭共同成立了磨沟村腾达残疾人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于2012年被舟曲县评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13年被省残联评为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社。

  在与严文涛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们的生猪养殖和仔猪繁殖基地占地面积1328平方米,已修建圈舍54间,养殖场配套有药品室、消毒室、饲料加工室等,繁殖公猪、母猪、仔猪46头。2015年,他为磨沟、狼岔、弓哈三个村的12名残疾人无偿提供仔猪12头,总价值2300元。目前,这个养殖场已经成为40户残疾人携手走向脱贫致富路的引擎。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7年7月,严文涛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残疾人专职委员;2009年,中残联组联处主任邹柏林来舟曲调研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时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他被中残联誉为“深山海迪”;同年他被评为第三次全省残疾人自强模范;2010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残疾人专职委员,被评为甘南州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评为全省“十大杰出残疾人”。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