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设美丽乡村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
陇南市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日报社主办的“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经过活动组委会的精心组织、投票评选、评审考核,康县阳坝村、团庄村荣获第二届“绚丽甘肃·美丽乡村”评选活动“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大水沟村获得“十佳美丽乡村”提名,这是对康县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和各项工作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近年来,康县深度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433”发展战略,提出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指导方针,确立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的目标任务,秉持“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建设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县情实际,坚定不移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推进乡村舞台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脱贫,整体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康县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各村不同的地域特色,确定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五种建设类型,把全县作为生态旅游大景区来设计,对350个村整体进行规划,秉持“四不”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坚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同时,我们注重整合项目资源,借助“六化”同步夯基础。通过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化、经济发展产业化、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花园化、村风民风和谐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的“六化”建设标准,同步推进道路、房屋、水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人居环境。
丰富建设内涵,提升成果效应。我们坚持创新创业,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和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引领农村发展养殖种植、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搭建家门口的创业平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15家,全县返乡创业人员发展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210家,带动5350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城镇化”,形成了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传承历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挖掘整理村落耕读文化,全县已建成乡村舞台29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80个、村级文化大院166处,今年将实现乡村舞台全覆盖。
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脱贫。我们注重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三大片区,打造康县全域旅游新门户,构建了全县旅游大景区。另外,康县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着眼于方面产业的培育,因地制宜,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开发思路,依托独一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扶持培育建设了一批循环产业项目,不仅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农业、工业旅游观光景点,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电商企业13家,物流快递15家,建立直销代销网店892家。在创新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我们探索完善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联动”“协会+农家客栈+农户(贫困户)”“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和“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五种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如今,康县美丽乡村连续四年获得全省第一,2014年5月份以来,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现场会、全省农村危旧房改造暨村庄风貌建设现场会、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推进会和全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观摩会、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相继在康县召开,经省文明委推荐,康县作为全国31县区代表参加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
放眼未来,康县还将继续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之路,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应有贡献,努力与全省一道如期全面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