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陇南成县竹篮寨: 900年民间泥塑手工艺的困与守

2016-06-05 10:25:4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竹篮寨的泥塑,展现了民间艺人们的心灵手巧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审美

  如果说,看了如何制作泥坯,不看如何涂白彩绘,那就不算是真正见过了竹篮寨泥塑。

  所谓涂白,是着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给做好的泥坯玩具打上白色底色,不是用石灰或白颜料涂,而是要用白土来涂,这种白土是竹篮寨独有的。

  赵维国拿出了几个已经完成涂白的泥坯。然后说,涂白的工序很复杂,白土是天然形成的一种土,白的就像雪一样,这种白土在离村大约2公里的一条小沟里才能采到。找到土后把土砸得越细越好,再来回用筛子筛几遍,然后把木匠用的皮胶在锅里熬化,再按比例把筛出来的细土放在锅里和皮胶一起熬上十几分钟。

  熬好后再给这些泥坯涂上,涂白时是用勺子直接从头灌下,再用大刷子刷,但一定要均匀。然后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这样光泽度和韧性相对较好;切不能暴晒,这样会产生裂纹或上的底色容易脱落。等涂白干后就可以上色了。在上色时必须用传统的植物颜色,这样画的颜色才不会掉。

  紧接着,赵维国又拿出了一堆画笔和颜料,放在堂屋的小方桌上,开始一笔一笔认真地画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之前热闹的屋子里,突然就安静了下来。屋外是伴着凉风的大雨,屋内是一张矮桌,摆放着画笔、颜料和等待上色的泥塑。桌边,一只小凳子,孤零零地站立着。

  赶忙将这一幕记录在了镜头里,特意在现场就将照片调成了黑白颜色,像是一帧黑白的默片。

  当赵维国从相机中看到照片以后,之前自豪的神情却渐渐淡化了。他开始再一次娓娓道来。

  虽然竹篮寨的泥娃娃历史悠久,久到从成县出土宋代文物和吴挺陵园石雕艺术风格推断,竹篮寨泥塑产生于宋代似合乎情理。

  早在1988年和1994年,成县文物部门分别在县境内支旗北山闫河坝发掘出土了宋代三彩陶俑和竹篮寨西侧中坝、广化发现了宋代窑址。据考,两者之间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和借鉴关系。对竹篮寨泥塑的溯源是真实的实物佐证。

  竹篮寨泥塑的代表作“鸡公”、“胖娃”等,造型简洁、饱满、夸张,憨态十足,其艺术特征与吴挺陵园的石羊、石翁仲等宋代石雕作品,有着相同的造型风格。

  从宋代就开始流传至今的传统民间工艺,虽然已经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对于竹篮寨泥塑未来的发展,老人的心情却是复杂而矛盾的。

  做泥塑是一件非常辛苦而繁杂的工作,现在的年轻人一看这些过程就吓跑了,以前也有很多人上门来跟着他学习制作泥塑,可是最后很难有一直坚持下来的。尽管如此,老人却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想要来跟着他学习的人们依然热切地欢迎。

  制作泥塑的艺人们在渐渐减少,泥塑的产量也就跟着减退了。在以前,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庙会,人们都会购买几件泥塑回家,图个热闹喜庆。现在,洋瓷、塑料、金属等材质的摆件、玩具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渐渐地,这种带有泥土味的泥塑玩具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之前还是远销各地,现在就只有当地人偶尔才会想起,买来一两件玩个新鲜。而且,泥塑工艺品的价格也并不高,像老人今天捏制的羊哨、鸽子哨,最多也就卖5元钱左右。人们大多都是买来给家中的孩子们玩一玩。经济效益下降,人们也就不愿意再从事泥塑制作了。

  竹篮寨泥塑这一传统的民间技艺,就面临着渐渐失传的境地。

  可是竹篮寨的泥塑,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祈福的心理需求,又展现了民间艺人们的心灵手巧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审美。怎样使这门带着悠远乡土气息的技艺传承下去呢?这些质朴、丰腴的泥娃娃中蕴藏着怎样的商机?

  竹篮寨的泥塑的困境其实不只赵维国在焦心,还有许多热心的文化界人士呼吁奔走。

  希冀有更多的人们关注到竹篮寨泥塑,体味它独特的魅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