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跟不上城镇化步伐的乡村学校

秦安县一教学点内,一个班级只有2个学生。
礼县兴隆教学点的刘瑞琴看着教室里剩下的10个孩子,望着有些陈旧的校舍,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就走光了,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在这个教学点,她已经教了15年。
而在文县铁楼乡,班四孟原来教书的教学点随着最后一个学生去城里上学,已经停办了,大门紧锁,他调到了山下的中心小学。
据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介绍,到2014年底,像这样10人以下的学校(含0人和10学校),在甘肃有3143所,一个学生都没有的空壳学校有1180所。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空壳学校、“麻雀”学校?闲置下来的校舍又将何去何从?
城镇化的脚步太快,教育有点跟不上
“‘汶川地震’后,农村教育的硬件建设至少提前了20年。”在甘肃南部山区采访,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利用抗震救灾资金,甘肃新建、翻建、补修了大批校舍,乡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但没想到的是,仅仅不到10年,一批乡村完小、教学点就人去楼空。
“城镇化脚步太快,教育有点跟不上。一些农村学校按标准化要求刚盖好,就招不到人了。”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局局长黄克良感叹。
文县铁楼藏族乡中心小学校长张纪寿告诉记者,2006年之前,铁楼乡有7个完小,13个教学点,但现在,只剩下2个完小,5个教学点。在景家坝教学点,现在只剩下一个学生,两个老师。两个老师都已经58岁,面临退休。
王嘉毅曾跟进城的农民聊过天,问他们为什么要进城,农民告诉他,在农村种地基本上靠天吃饭,只要粮食没收到家就没有保证。到城里哪怕扫扫马路、卖个菜,一个月赚六七百块钱就够一家人生活了。而进城打工的农民,不少都把孩子带到城里了。
王嘉毅认为,除城镇化给农民提供了更多进城就业的机会外,农村学校的空壳化还与计划生育,以及年轻人的观念变化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和过去不一样了,他至少接受过初中教育,在农村待不住,有些在城镇上完高中的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回农村生活。
“在不少农村,年轻女孩找对象,都要求男朋友城里有套房。”黄克良说,他们结婚后生的孩子自然在城里上学,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源减少,空壳学校与“麻雀”学校增多。
面对这股进城大潮,王嘉毅认为,“阻挡不住”。
“改薄”,也需要城乡统筹
黄克良认为,造成农村生源的流失,还与老百姓的攀比心理有很大关系,看到别人家的娃娃去城里上学,家长也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娃娃转到城里的好学校。同时,农村留不住学生,也有农村教育本身的原因,受制于各种条件,教学质量上不去。
黄克良的家乡在张掖市山丹县,他回老家时发现以前上的小学没有了,初中和高中现在变成了小学和幼儿园,而且学生还不多,三十几个人,而他上学的时候有八九百人。
黄克良说,现在武都区城镇学校的学生,有城镇户口的只占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都来自农村。城里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很多学校一个班有六十多名学生。
王嘉毅也表示,大量的农村孩子来到城市,也造成了城市教育资源高度紧张,“过去我们统筹城乡做得不够,‘改薄’很多时候只关注了农村,没有关注到城市。”
闲置校舍就地改造幼儿园
因为没有学生,班四孟老师原来教书的铁楼乡麦贡山教学点已经大门上锁。空下来的校舍怎么办?今年没有生源不代表着明年没有生源,如果彻底关掉,来年又来学生怎么办?如果空着,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对此,王嘉毅厅长告诉记者,甘肃的政策是三年之内学校一定要保留,如有新的生源校舍还要启用。小学不能办就转办幼儿园。
今年是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第二期的最后一年,对于实现“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解决好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目标,各地的压力都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