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正文
投稿

笔墨丹青不老情 访著名书画家陈伯希

2016-06-01 14:5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梦园(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追忆陈佰希

  陈伯希老先生

  陈伯希简介

  1922年农历10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42年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工作。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到兰州,任《人民军队画报》《战士读物社》总编。1955年转业到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任主任,主编《甘肃画报》。1962年调入省文联。1979年任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1980年任省美协第一届主席。2000年离休。

  曾任中国美协理事、省政协委员、省文联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省委、省政府授予“文艺终身成就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北京天安门管委会、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等单位收藏,出版有《陈伯希书画集》等专集15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美术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记者走进陈伯希的家,一阵熟悉的墨香和花香扑面而来。陈伯希和往常一样笑盈盈地从画室走出来,端茶倒水,热情招呼我们。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我们被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深深打动。

  “在我90岁生日的时候,感到很激动。”陈伯希告诉记者,他用10年前写的一副对联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几方磨琢方成器,笔世耕耘自有功。“几方磨琢方成器”,就是通过反复磨炼,才能成大器;“笔世耕耘自有功”,就是用毕生的精力耕耘不止,方能成功。但他总感觉自己不是像对联中所说的那样“成器了”,“成功了”,而是自己的工作和艺术创作还远远没有达到党和人民的期望和要求。他想用这副对联继续勉励自己,使自己通过不断耕耘和磨炼,能成器,能成功,做到问心无愧。

  陈伯希出生于山东潍坊一个书画世家,少年时酷爱书画艺术。1936年,他怀着革命理想奔赴延安,1939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专攻美术创作,1942年鲁艺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工作,参加过保卫延安的三大战役,1949年随第一野战军进入兰州。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甘肃工作,先后担任过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顾问,甘肃省美协主席、名誉主席等职务。他的版画、国画、书法、篆刻作品造诣深厚,是我国书画界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也是甘肃当代美术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陈伯希在7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版画作品,如《保卫延安》《瓦子街大捷》《解放兰州》等,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美术精品;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攻花鸟画,在坚守和继承传统绘画精髓的基础上,在立意、构图、用墨、设色上不断创新求变。他创作的花鸟画,花团锦簇,色彩明丽,喜庆祥和,热情奔放,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在担纲甘肃美术创作带头人的60年间,陈伯希不仅奉献了一批载入甘肃美术史册的优秀作品,还在培养和发现美术人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1993年,他发起成立“甘肃省书画研究院”,组织离退休书画家,每年搞几项大型创作活动,到基层采风,送书画下乡。之后又创建了“百蹊画室”,为画家们提供创作、展出和交流的固定场所;创办《画苑英萃》美术杂志,介绍我省中青年画家和优秀作品。“出刊20多期都是自费的,没有钱,他就把自己画的画拿出去卖了继续出刊。”陈伯希的老伴说。

  尽管这样,但回想九十年的人生历程和艺术生涯,陈伯希心里总感觉是有愧的。他说,自己15岁就参加了革命,家庭只养育了他15年,而党和人民却培养了他整整75年。如果不是跟着党走,不当人民的艺术家,他不知道现在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工作。特别是15岁参加革命时,正是抗日战争烽火燃烧的年代,和他同龄的战友、同事,不少都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同志的付出远远比他大。自感有幸活到90岁,是踏着先烈们用鲜血铺就的道路走过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现在的收获和幸福。这是真诚的,是老老实实的心里话。”

  “我这一生,最大的感触是碰上了盛世。”陈伯希说,他参加革命的时候,是中国革命的高潮;90岁的时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他感到非常幸运和幸福,而且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几个关键时刻他都遇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是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这确定了他的革命人生观,也奠定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观;第二个关键时刻是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文化艺术发展的春天。党和政府再次确立“文艺为人民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文艺的花朵更加灿烂开放;第三个关键时刻是在他90岁时,遇到了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又一次给我们的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几个关键时刻教育了我,并指引我沿着正确的艺术道路不断前进。”陈老如是说。

  前几天,有人给陈老送去了一份生日礼物,是一幅字:福寿康宁。陈老对这4个字非常喜欢,而且有他自己的新解。他说,这个“福”,是国家的幸福,是社会的幸福,更是人民的幸福;“寿”,活到90岁本身就是“寿”。寿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延续,就是毫不动摇的理想信念和对艺术的忠实坚守。联系到自己,就是如果还能动笔,就要继续画下去,继续为群众服务;“康”,就是身体健康,就是要有免疫力,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更是如此。“宁”,就是安宁,不要乱,要稳定。只要遵循和谐发展,不乱折腾,就会赢得社会的安宁和稳定。“我借这4个字,反思我90岁生日,反思我对社会的认识。只有反思,才有意义,这个生日才算没白过。”

  陈老喜迎90岁寿辰,受到全省文艺界的极大关注,大家纷纷发来贺信贺电,表达对这位德艺双馨老艺术家的祝福和敬仰。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专门为陈老召开生日庆祝会。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对陈伯希的艺术成就作出高度评价,并赠送陈老一幅字:德寿无涯。

  陈伯希一生淡泊名利,从不主动宣传自己。2009年举办他生平第一次个人画展后,对于各大媒体对他的大量报道,他笑着说:“画家不是吹出来的,是靠作品保持话语权的。”陈伯希平时爱下基层采风,他进车间、访农户,体察群众生活。每次下去,走一路,画一路,分文不取,将画作赠送给当地群众。在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还带领甘肃书画研究院的书画家们为灾区赈灾义卖。“只要我还能动,就要坚持画画。现在我年纪大了,走基层虽然有些困难,但我的书画作品还能继续‘走基层’,还可以继续为人民群众服务呢!”陈老风趣地说。 (甘肃日报)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责任编辑:杨梦园(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