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正文
投稿

西北的草

2016-05-25 09:34:0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西北的草

  作者:李兴泉

  在祖国的西北,河西走廊有一种草,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毛毛草。用毛毛称它,有小的意思,还有卑微的含义。它的叶子细小的像针,而要和针比硬,简直不能,只是个柔,只是个软,所以如毛。毛毛草是河西走廊的草,河西走廊是毛毛草的妈妈,孩子离不开妈妈一样,在另一方土地你要找到一棵毛毛草是徒劳的;要想在名人的花架上看见它,是枉费心机的。就是在大城市的公园里、在那些养植户的花房里也没有的。

  毛毛草是世上唯一终生都不变颜色的草。

  春天,毛毛草和所有的草木一样,顶着一颗嫩黄的脑袋来迎接这一段美好时光。可随着时间的更迭,其他草木会很快地甩掉那嫩黄的衣裳。竞赛般的变绿,变成深绿,翠绿,金黄,各领风骚。毛毛草,不,绝不。它仍是一身鹅黄嫩绿的衣,父母给它的一身鹅黄嫩绿。即使美丽的夏天来了,丰硕的秋天到了,它也仍旧鹅黄嫩绿。毛毛草一辈子都不会开一朵儿花,讨好春天,媚谄看客。就算风雨侵袭,就算雷电相加,就算烈日相挟,它永远是那谦虚的鹅黄嫩绿,老气横秋永远与它无缘。冬天,即使凛冽的寒风来了,冻干了它的叶子,它也鹅黄嫩绿。它永远带着春天的颜色,温柔和谦虚的恰如一个忠贞,慈眉善目的女子,始终如一。

  毛毛草是一种不怕困难的草。

  荒地永远叫人感到空虚。可有了一棵毛毛草,会使你改变这一看法。看,那野地里,长得圆而又圆,直径两米上下的一棵绿球时,不就是毛毛草吗?你惊呼,它的平凡;你还惊呼,它竟如此的大,你还惊呼它竟是如此美丽。你想呼出它的名字,你肯定叫不出,因为它的名字只有西北人才能叫出。但你环顾,四野茫茫的荒地时,你肯定会惊叹,一棵,独独的一棵的毛毛草,它竟长得这么美!这么壮!这难道不是奇迹吗?情不自禁,你撩起了它的叶裙,才真正发现了它的骨骼是小伙胳膊粗的,显得那么的健壮,即使大雨大风也无法摧毁它的。它是这荒地的灵魂,生长它的土地尽管贫瘠得无法言喻,甚至周围是一堆堆垃圾,但它绝不辜负春天的雨,夏天的风。毅然成为一株孑然独立的风景。感恩养育了它的土地,回报能一睹它风采的眼睛和笑脸。野地贫瘠怕什么?荒滩偏僻怕什么?孤独又怕得了什么?照常,它在谦逊地微笑,蓬蓬勃勃地生长。

  毛毛草是一种团结的草。

  秋天,在乡下的土路旁一棵又一棵毛毛草长得分外茂盛。在野地里它们长得健壮。在农家小院里不起眼的花池边它们长得谦逊。不论在什么地方,它们一棵棵长在一起,从不为争得一点儿阳光而相互欺压。它避避,你让让,互相补充,毛毛草们不需要人们修剪,始终长得旺旺的、圆圆的。叫人看不出它们是无数棵毛毛草长成的一个集体。只有你拨开它们的枝和叶,慢慢寻找谁是谁,才能知道,那一个个叫人惊叹的两米大的圆球,乃是它们无数棵毛毛草一起长成的!在无数棵草中,它们究竟是谁拥有了谁,谁挤了谁,谁抱着谁,谁为了谁,谁靠着谁。它们大大小小,互相尊敬,亲密合作,搀老扶幼,一齐向着阳光,向上、向上再向上,努力为美好明天团结着,奋斗着。它们谁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在这个团结如铁的庞大集体面前,谁要想从中找出一点儿破绽来分离它们——妄想。它们和谐得令人惊叹,亲密无间得叫人五体投地。团结让它们活在一起,不计得失让它们凝成了一个个圆,众志成城让它们长成了一道又一道绝美庞大的风景,装扮了一片片野地,一处处荒滩,一个个乡下人家小院。在它们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你不得不举起手来向它们敬礼。向它们这个温馨团结的家致敬,向它们这个团结奋进的集体致敬。

  毛毛草是爱的象征。

  在我的心目中,我总觉得它们两棵长在一起,更像一对夫妻,两棵如两个人,你敬我爱相偎而生,互偕而长,根相挽,枝相交,叶相补,心相印。在一起,你长出半个圆,我长出半个圆,你为了我能再圆一点添一叶,我为了你能再圆一点伸一枝,相合成一个圆,美成一个个大大圆圆的家。这不正预示着“圆满”和幸福吗?每每想到这,总不免让人想到生活中的某一对,夫妻是那样的恩恩爱爱,又是那样的和和美美,亲亲爱爱,相敬如宾,总是那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哪怕风吹日晒,寒雪飘飘,不离不弃,一起奋斗着,为了一个目标奔波着,志同道合叫人好羡慕,好羡慕。相依相偎,不争高低强弱,相伴相扶,相依相随,共同承载着生活的风霜雨雪,共同享受着生活的甘露和阳光。这时有谁不会发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毛毛草的感叹呢?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