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饭局社交“象牙塔”里成长的烦恼
毕业季来临,扎堆聚餐成为很多大学生告别大学生活、告别同窗的主要方式,不过大学的“饭局式”社交却并非只是毕业生的“专利”,“餐桌社交”频现于目前的大学校园,这种象牙塔里的“社会化”社交是否人人都热衷参与?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高校“饭局社交”频繁上演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便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不少人将大学称之为“小社会”,同样,“饭局式”社交也随之进入了大学校园,成为部分大学生学习之外联络感情、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
某高职院校大学三年级的姜敬德告诉记者:“大学生活本来就和高中生活有很大差别,时间相对自由。班级的聚餐活动每年很少,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但宿舍的同学会经常出去聚餐,有时候同学或朋友过生日,聚餐肯定是免不了的。”
各种聚会频现校园,被很多同学理解为校园生活的过渡和转变。“班级聚会、宿舍聚会、社团聚会、老乡会,上大学以后有了聚会才能体会到和高中的差别,毕竟我们都满18周岁了,不会社交、不谈恋爱,不算完整的大学生活,像班级聚餐这类的活动,喝酒肯定无法避免。”某高校大学二年级的一袁姓女生告诉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即将毕业的某师范院校的杨同学说:“平时宿舍出去聚餐都实行AA制,一学期宿舍聚餐大概四五次,每次能花200-300元,其实五六个人平摊也不是很多,大学校园里宿舍是细胞,所以聚餐也是为了室友团结。当然过生日什么的,也会一起吃饭或唱歌,在大学校园里相遇、相聚是一种缘分,更何况迟早要进入社会,所以多学一些社会交际方面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不违法就可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校园班级聚餐、室友聚餐、社团聚餐、老乡聚会、生日聚会等各种“餐桌式”社交屡见不鲜,这里面有些是班级组织必须参加的,有些则属于友情投资,有些属于恋爱支出。
有欢喜也有无奈
大学时光美好而短暂,诚然,大学生也需要社交,需要人际关系。很多大学生把聚餐当做拓展人脉、拉近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以此强化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到底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参加聚餐,是热衷还是碍于情面参加,或者为了不被当做异类而随大流?
“有时候其实感觉聚餐没意思,但因为同学之间不好拒绝最后还是会去的。如果推托的次数多了,以后可能大家都不叫了,会被孤立。”某师范院校的叶祥文无奈地说。
“圈子文化”已不止是外界社交方式的鲜明写照,正在逐渐深入平静的校园。姜敬德告诉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其实在大学里,聚餐这种社交方式比较容易被人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或俱乐部,或社团,或学生会,不管是怎样的圈子,聚餐总是少不了,大学生活自由,时间较多,周末很多人都过着呼朋引伴的生活。再说,随着交际范围变广,所见所闻也会增多;对于家在外地的同学而言,老乡聚会是心灵的慰藉,会给他们带去亲切和温暖,缓解思乡之情。只能说圈子不同,所以参加的聚会也不一样。”
网络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也正在以其庞大的信息量、迅速的传输速度,琳琅满目的内容拓展着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随之侵蚀大学生的社交观念。“进入大学,接触的事物多了,网络可以提供很多信息,其实对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很多大学生都懂得,当然社会中出现的‘拼爹、关系户、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我们也并不陌生,有时候我们会像‘愤青’一样抱怨,但聚餐活动还是会去参加,因为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确实有所锻炼和帮助。如果参加别人的生日聚会,完了还是要找机会回请,否则会被别人说不够大方。而那些在班级聚会里常常缺席的同学往往会被其他同学看作不团结的另类,所以聚会、聚餐类的活动没有特殊原因我都会参加。”杨同学坦言。
社会外界所具有的“圈子文化”,也逐渐渗入校园,成为大学生饭局中、酒桌上觥筹交错的“默契”。面子、朋友、增长见识、为避免成为另类而妥协,这都是大学生沉醉于烟酒鱼肉社交的“理由”。
大学社交不应只有饭局
95后目前已成为大学的主角,作为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交礼仪无可厚非,但如果“饭局式”社交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必然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某大学读博士的李先生说,大学校园里尤其是在本(专)科阶段,“饭局式”社交可能相对多一些,适当参与对于大学生餐桌礼仪有所帮助,但一味沉浸其中或者把这种“圈子文化”当作自己未来的出路,对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树立有不利影响;另外,大学期间大多数生活开支都来源于父母,部分大学生沉浸于“饭局式”社交,无形中也增加了家庭压力。热衷于“聚餐社交”的学生,其实一部分人已经对社会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有些甚至已经对读书产生了怀疑,或者已经信奉积累人脉、餐桌社交是成功的捷径。所以怎样让大学生从餐桌回归到书桌,是高校应该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并未完全与社会接轨,处于思想还未成熟、价值观还未定型的阶段,出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敏感,加之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很容易让大学生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感染。某高校辅导员称,沉醉于“餐桌社交”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针对这种不合理的大学社交方式,只能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正面引导,以及开展一些有特色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来改善,其实对大学生而言,“餐桌社交”并不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唯一途径,有营养有意义的社交活动有很多,如:学术报告会、户外爬山活动、文娱比赛、各种社团活动等。(见习记者 叶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