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投稿

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

2016-05-17 14:51:3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道德教育具有特殊性,它涉及学生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渗透进生活,这样才能迸发出力量。这一观点对于当前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高校生活的体验和认知。因此,要本着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的原则,努力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

  理念生活化。道德总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不能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德规范才是切实有效的,才能反映学生生活的本质内容。因此,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理念,从生活的维度认识道德教育,摆脱纯粹科学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实现道德教育理念的生活化。道德教育理念的生活化,要求道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实际行动,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道德教育的过程与学生生活的过程同步,将知识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融为一体。

  目标生活化。道德教育目标即实施道德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规定道德教育的内容及方向,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整个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目标贴近生活,要求我们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使道德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既体现统一要求又体现个体差异。在道德教育中,首先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状况、内心认同,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最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道德教育的现实有效性。

  过程生活化。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道德同样要在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中生成。人与人在道德生活中互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互动主体,大学生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实践。促使道德教育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就应当形成一种平等交流机制,使大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对方的真诚,实现师生之间平等有效互动,通过相互学习和帮助共同成长。这样的民主平等关系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合作与价值认同,有助于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内容生活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尽量体现针对性和生活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大学生一般刚刚离开家庭,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对有限,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思想困惑。高校开展道德教育,应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变化,教育内容要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教育的价值,摆脱道德教育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无用、无效的尴尬境地。

  方法生活化。道德是对社会主体间实践交往活动的要求。因此,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应重视生活实践的德育作用,把道德教育置于生活之中,重视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体验、道德养成。高校开展道德教育,应将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理念渗透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接受教育。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道德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认识社会、提升道德境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