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正文
投稿

【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双联行动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大展身手

2016-05-09 15:38:50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刘华男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双联故事【中国甘肃网专题】

  中国甘肃网5月9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宋振峰)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我省如火如荼地开展了4年多了。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各方面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精心打造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等“三大工程”,在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搭建起了帮扶贫困村户的“直通车”、加快脱贫步伐的“助推器”、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历练干部作风的“大课堂”,谱写了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宣战的辉煌篇章。

  4年多来,双联行动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省“十二五”时期民生工程的最大亮点,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脱贫攻坚工作品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干部的衷心拥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在双联行动的有力助推下,我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31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0.5%下降到2015年的15%。

  4年多来,双联行动凝聚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紧盯为民富民的行动主旨,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省市县乡全面动员,党政军企同频共振,全省各级1.4万多个双联单位联系1.5万多个村、40.8万名双联干部联系101.3万贫困户,8万多名人大代表、1万多名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209家省外单位主动帮扶,培育和打造了“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行动”等特色鲜明的双联工作品牌。现在,我省每个市州都有省委常委联系,每个贫困县都有省级领导包抓,实现了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县以上单位联系、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派驻了驻村帮扶工作队、10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三个全覆盖”。

  从急迫的事情入手,从薄弱的环节抓起,各级双联单位锁定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全力推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持续推进“八个全覆盖”、着力做好“五件实事”,帮建了一大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的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在双联行动助推下,我省贫困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双联行动中,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把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作为首要任务。他们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产条件,帮助贫困村户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劳动力有致富技能“三个一”工程,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和促进了扶贫对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4年多来,全省扶贫对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

  聚焦破解瓶颈制约,双联行动有效破解了我省贫困地区发展的融资难题。在双联行动中,我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发了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等70多项涉农金融新服务和新产品,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建立起了融资贷款担保体系,撬动了更多金融资金投向农村、投向贫困地区,解决了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双联行动构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滴灌管道”。由联村单位牵头,我省整合双联干部、挂职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县乡包村干部,在全省622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全部组建起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工作队员27815名,平均每村达到4.5名。工作队充分发挥精准脱贫指导员、项目实施协调员、政策法规宣传员、贫困群众服务员、资金使用监督员的作用,认真落实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措施,对接落实“1+17”精准扶贫政策,扎实推进各项帮扶任务的落实,使双联帮扶工作更加聚焦更加精准。

  着眼强基固本,我省还开展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联系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推进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帮、优势资源共享,强化了党在贫困地区农村的基层基础和群众基础,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刘华男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