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丝绸之路】河西的鼓楼

2016-04-27 15:09:4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话陇点睛】丝路文化看过来系列(三)酒泉

  文图/胡杨

  在河西生活,总是绕不开一个举目可观的建筑物,那就是鼓楼。

  鼓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标志,一个古老的城池总会有一座巍峨矗立的鼓楼。最初,鼓楼是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楼房,用以报时或警戒盗贼。后来,鼓楼矗立于城市的中央,成为城市无处不在的形象。

  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从汉武帝列四郡起,一座座城市就在这块土地上拔地而起。酒泉、张掖、武威,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着自己的建筑文化,鼓楼,就是其中的代表。

  酒泉鼓楼

  酒泉鼓楼坐落在酒泉古城中央,距今已有1630多年的历史。鼓楼建筑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基座是东晋时期酒泉故城的东门旧址,外面的青砖于清雍正年间包砌,三层木楼则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

  鼓楼拔地27米,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12米,高8米。鼓楼为木架结构的塔形楼,一楼每面三开间,楼内四根粗壮的通天柱顶贯三楼;二楼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嵌在12根撑柱之间;外有走廊栏杆,东、西两面分别悬挂“声震华夷”、“气壮雄关”的巨幅匾额。三楼为单间,单檐,四面开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护栏,楼顶装有聚宝瓶。鼓楼整体轮廓呈金字塔形,挺拔雄伟,巍峨壮丽。登楼远眺,高远达世之感溢于胸间。门洞的四个砖券门楣上部皆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砖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瑞画,东为“二龙戏珠”,大约取酒泉东向大海的意思;西镌“丹凤朝阳”,取《山海经》上西方有“丹穴之山,五色而多紫”的典故;南则“河图洛书”,引大禹治水传说,禹治水到河西,曾导弱水(黑河)至于合黎山,入于流沙(今内蒙古额旗),导黑水至于三危(今敦煌)入于南海,精美的画幅颂扬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北为“八仙庆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是祈望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景。浮雕下面是门额,分别为“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仅仅10个字,就点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带的优越形胜。券洞中心为八卦结顶,悬置伏羲八卦板一块,起着指示天文方位的作用。马道门额曰“云路先登”,形容鼓楼巍然高耸,登楼如同登天梯一样。

  走进酒泉,崭新的城市与古老的鼓楼交相辉映,呈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一座城市辉煌的未来。

  张掖鼓楼

  张掖鼓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清顺治五年(1648)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1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形,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门洞顶部砌五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望雪”,北为“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六格,上层其中三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下层六格,其中三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属全国罕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丝绸古道之重镇,西北交通之咽喉,自然景色宜人,生产条件优越,亦耕亦牧。有诗赞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汉元鼎六年(前111),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朝廷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末年(前206~8),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

  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

  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

  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归之不绝。

  张掖鼓楼的匾额及壁画图案,再现了张掖繁华的过去,可以说是解读张掖的一部历史教科书。

  武威南城门楼

  武威南城门楼,又称昭武门,始建于隋代,完善于明代。原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古朴雄伟。相传曾有“夜雨打瓦”的奇观,即于寂静之夜,在南城门楼内可以清晰地听到细雨在瓦上淋沥的声音,出去看却晴朗无雨,是著名的凉州八景之一。

  凉州城最早建于匈奴统治时期,名盖臧城,音译之别称姑臧城。姑臧,古羌语意为“姑部落”。因城有龙形,名卧龙城,王隐《晋书》曰:“凉州有龙形,故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

  301~376年,张轨父子称制凉州,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北朝诗人温子升《凉州乐歌》中写道:

  远游武威郡,

  遥望姑臧城。

  车马相交错,

  歌吹日纵横。

  此时的凉州城南北长,东西短,南城有东、西苑城,形似有头尾两翅的鸟城。因此,凉州城又有鸟城和凤城的说法。从汉代至唐代,凉州城已发展为七城,成为唐王朝经略大西北,通商亚、欧、非各国的战略要地和丝路都会。

  明王朝为了巩固加强凉州这一战略要地,采取了外筑边墙、内修城池的措施,从明洪武十年(1377)至万历十五年(1617),历时240年,对凉州城进行增修加固,新修了西城门,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创修吊桥四座,挖了深6米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了箭楼、逻铺36座;后来又用城砖包砌了全部城墙。经过这些增修加固,凉州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

  后历经战乱,几经毁坏,及至近代,原城墙、城门均已损毁,唯有南城门楼还遗有两座高约10米的土台。1927年5月23日06时32分47秒,甘肃省古浪县发生8.0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时声如暴雷,起止共五六次,地面如怒涛狂跃,极震区古浪县城周围50多里范围内应声变成一片废墟。据《重修古浪县志》记载:

  是日将晓……霹雳一声,山鸣谷应,数十丈之黄尘,缭绕空中,转瞬天地异色,日月无光,城郭庐舍化为乌有,山河改观,闾巷莫辨,号痛之声,远闻数里,全城房屋,颓倒无遗。

  此次地震致武威城楼、城墙震毁。

  如今,新建的南城门楼是一座仿明建筑,门楼采用三层重檐歇山大屋顶结构,底座全部由青砖砌成。这座高39.6米,占地面积5387平方米的城楼,正面悬挂着江泽民当年巡视丝绸之路重镇——凉州时题写的“银武威”匾额,背面则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神骏天马”匾额。在这里,不仅可以历览前贤的柱雕、写意凉州的浮雕,更可以欣赏到象征和平的方鼎和小桥流水,给这座坐落在西部的历史古城增添了不少秀色。尤其是伯凤麟题写的武威南城门楼的302字的长联,可谓中华楹联中的一绝:

  华夏五千年,兴废问沧桑。溯兹墉,龙盘要隘,游踪历历。承刘彻武略,边将阚阚,刀光剑影,晓日角声,烽烟传禹甸,暮鼓晨钟穿户牖,安邦定域固金瓯;族族睦睦融融处,贾诩班彪范粲,丰功繟烂,名响尤增彩。登临乎,神凝情沸,足蒸瑞霭,陲色独拥。放目兮,东朝帝阙,西望雄关,南瞻藏殿,北观瀚漠。最妙处,古雪天梯,晴霞霄塔,狄台烟草,碧菊黄,鳞跃虬门,鹏翔雁冲。喜奔马横空誉隆,故郡闻环宇;

  寰球八万里,戚休涵静气。数斯楼,虎踞绿洲,胜景重重。肇走廊文源,邑士勃勃,浊酒玉觞,冰心雅趣,翰宝耀京畿,胡笳羌龠溢亭阁,绘画吟诗唱俚曲;卷卷煌煌熠熠留,张澍李益阴铿,俊采风流,绩遗尚焕辉。停驻耶,胸荡神怡,眸断嶂岚,塞容尽览。驰怀矣,春享松莺,夏弛禅寺,秋逸驼铃,冬狩银岭。怎忘却,平沙夜月,沃土粮畦,柽柳蜜瓜,汀青荻翠,笛扬牧野,鹿骋羊突。看丝途纵地尘绝,今车啸异邦。

  走进河西,大大小小的鼓楼、城楼,是历史文明的大纛,是我们一往无前的标尺。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