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凝聚发展新动能
——共青团武威市委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转型发展侧记
记者 赵小燕
通讯员 张福恭
共青团武威市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强化青少年思想引导、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关心关爱贫困学生、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宣传推介武威的新措施、新路径,推动共青团工作转型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互联网+新媒体:拓宽服务青年新渠道
团市委采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重视和加强网上思想引领,不断强化团青网络平台建设。2011年以来,先后开通了共青团武威市委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对原有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截至目前,全市共青团共创办团青网站、网页12个,创建团青QQ群24个,开通官方微博21个,建立微信公众平台10个、“青年之声·武威”社交互动平台1个,入驻婚恋交友、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专家19位,吸引“青粉”10万多人,形成了网站、微博、微信共同发力的青年新媒体工作格局,拓宽了共青团组织引导和联系服务青年的渠道。
与此同时,团市委还组建了共青团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我和国旗合个影”“青少年文明理性上网”“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为雷锋精神点赞”“清明祭英烈”等网络宣传活动60多场(次),动员各级网络文明志愿者及时转发、评论和点赞,有效地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阅读量累计达到32.2万。
互联网+电子商务:开辟青年创业新路径
团市委把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一村一电”工程作为服务转型升级、青年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点,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平台搭建、跟踪服务等工作。
凉州区清水乡王锐村三组青年孙多平,在淘宝网注册成立“北纬38°有机农场”,通过网店、微店等形式销售土鸡、土鸡蛋、鸽子蛋、枸杞、蜂蜜、熏醋等土特产品,因质优价廉深受省内外客户的青睐,产品远销至北京、广州、上海、浙江等地,年销售收入近100万元,不仅实现了自己创业创收,同时通过代卖、收购等形式带动本村的乡亲增收致富,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新路径。
2015年,团市委联合市精准扶贫电商实施办公室启动实施了“精准扶贫青年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建成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1处,签约入驻青年电商和企业36家;建立省、市级青年电商人才培训基地5家、青年网上创业见习基地14家,提供见习岗位238个;组建青年电商创业导师团队,举办青年电商人才培训班6期,培训电商信息员和应用型人才1315名。至目前,动员青年开网店150多家,实现创业带动就业244人,实现网店销售收入约1570万元,本地土特产品通过电商远销全国各地。
互联网+微公益:搭建服务青年新平台
拥有一张崭新的床垫、一件过冬的新衣、一个简易的净水机……在古浪县大靖镇春生中学,孩子们小小的愿望通过“微益中国”得以实现。
“微益中国”项目旨在运用互联网优势,聚焦教育行业,汇集公益力量,解决乡村学校和孩子实物型需求。近年来,在实施好传统领域希望工程的同时,团市委全面推广“微益中国”项目,动员全市中小学教师注册成为志愿者,通过“微益中国”平台发布贫困学生的“微心愿”或者学校班级的“微项目”,在网络上进行募捐。至目前共注册志愿教师326名,发布项目561个,累计争取项目资金36.5万元,受益学生近8.3万人。
互联网+志愿服务:引领青年活动新时尚
近年来,团市委采用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网络做好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评价等工作。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志愿者协会5个,新建基层志愿服务队16个,3.2万多名共青团员在“志愿云”系统注册成为志愿者。在团市委官方微博上发布“保护民勤绿洲”微话题,从网上募集压沙造林资金2万多元;从网上招募志愿者1000多名,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深入精准扶贫重点乡镇开展“三下乡”“暖冬行动”“送温暖、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40多场(次)。
互联网+宣传推介:营造助力发展新环境
近年来,团市委始终把互联网和新媒体作为宣传展示武威的有效平台,开展了“美丽武威·青春代言”系列网络宣传活动,通过“随手拍”“美图+美文”等形式,从历史人文、区位优势、工业发展、生态治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感动瞬间等角度宣传推介武威。
2015年,全市各级团组织分别以“美丽武威”“精准扶贫·我们在行动”“凉州皇冠梨”“大美天祝”为主题,组织开展网络宣传活动6次,共征集参赛作品1191件,吸引投票22.5万多次,网络访问量达122.5万人(次)。宣传推介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美丽武威的良好形象和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团市委还将优秀参赛作品收集成册,精心制作了宣传武威的H5画面在互联网上展播,使“天马故乡·葡萄酒城”的美丽风采通过网络得到了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