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正文
投稿

“寻访路易·艾黎足迹”走进凤县手记:“近乡情至怯”,这不是我的故乡,我何故有这样的感觉

2016-04-25 18:07:5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王彤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寻访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

  早上提前起床,与一起的山丹考察队员们上街吃了早饭,回住地乘车。路过老南街,热心的小马让我们稍做停留,看一下。我看到了“两当兵变旧址”。这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说法了,我又遇到了一位培校的老校长—— 一位担任名誉校长长达14年的老校长。

  1932年4月20日,一名年仅十多岁的青年参加了“两当兵变”,在陇原大地上播下了红色革命火种,他绝对想不到会在56年之后担任远在西北的一所学校的校长,直到他去世,他也不会想到在他去世的14年之后,也是在一个莺飞草长,碧水蓝天的4月,一群人在采访两位异域青年的文化考察中会遇到另一位校长。

  由于时间较为宽松,我们去看“两当兵变”纪念馆,我想去看一看另外一位校长当年的英姿,聆听他的青春激情。路过一所学校——香泉中学。石虹部长抖出了一个意外的线索:这个学校有一位校长张瑞生,张校长的父亲张保中是当年培黎工艺学校的学生,在山丹上过四五年学,并且还与艾老住在一起!令人振奋的消息,但是,老人已经过世了。石部长电话上向艾老的亲属聂广涛询问了相关情况,艾克提供了许多线索......

  此事让石部长和此项活动的发起者张总编碰撞出了“记录口述历史”的火花。我们知道了石部长有多年前艾克去培黎石油技校的音频和视频资料,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还碰到了一位当地的干部,说他的外爷也办过“工合”的合作社。

  两当,在我们的策划行程中没有安排的探寻点。自己情不自禁地主动冒了出来,冒的是那样的突然,那样的任性。

  在等车的空档,我和浩源去了香泉中学。但星期天老师和学生都休息,想邂逅张校长的侥幸也只好成了想法,我们看了美丽的校园,在校门口的一块牌子上看到了张校长的照片和电话。我把电话记了下来,想再深入具体的寻访和沟通。照片也拍下来了,这是我们说的“培二代”中的一位中学校长,也是在这次文化考察中遇到的第四位与培黎教育有关的校长。

  车来了,我们向凤县进发。必经之地是灵官峡,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东山顶上大家俯瞰两当县城的全貌。近距离观察了传说中的七里香和让人垂涎的狼牙蜜的出产之物倒牛钩草,还看到了最大的白松林。翠绿欲滴的山色和氤氲的青岚让人心旷神怡,只是车行太快,醉人的美景快速播放没有来得及细品。车行灵官峡中,一会儿在山顶可俯瞰群山,让你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一会又到了谷底,你所目及的又只是壁立千仞的山岩。我在想,当时何克校长与学生们去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他们负重的胶皮大车是如何越过这些重重叠叠的屏障而一路向西。

  我知道,那绝不简单,也不容易,只是我却无法体验到他们的艰辛。快出灵官峡时,看到了羌寨和羌人的铜像。突然想到车上有人说“羌”是放羊的男子,而“姜”是放羊的女子。想到了李白的诗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因为在我们的军马场也有一个地名,叫平羌口。不知有没有联系。因为羌人男子的铜像也让我想到了胡腾舞铜人。

  另外让我激动的是灵官峡中的栈道,我觉得它是一个孤悬峭壁的桥梁,它苍老而单薄的身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不知哪一段,肯定承载过当年胶皮大车的车轮和何克师生们的脚步。是栈道撑起了他们越过崇山峻岭的信念,把满载着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现代医疗文明的种子传播到了丝绸古道,在遥远的内陆,在苍茫的丝绸之路上点燃了现代文明的火光。

  车入凤县,我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古人有语,“近乡情至怯”,这不是我的故乡,我何故有这样的感觉。对了,是乔治·何克。他离开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寻访故地。

  由于时间已到中午,入住后我们先去吃午饭。午饭是凤县的地方面食“铡刀面”,我是怀着怯怯的心情点的,因为我想到了秦腔“铡美案”,想到了包公铡了陈世美的铡刀,没想到上来竟是一碗臊子面。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按照凤县之前的安排,休后的下午2:00集中去看何克与艾黎的旧居。但是我的心情已经按耐不住,我和葛台长、小玉章三人同时去寻找,沿着何克巷沿山路逶迤而上,行至将近山头时,遇一遛狗大哥,打听何克的旧居,顺着指引的一条小巷子,经过曲折的幽径来到了北山的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的旧居之前。

  旧居不大,是三孔依山而挖的窑洞,前面的盖了当地民居一样的部分建筑看上去很有特色,从有记载的文字资料上我们知道这是路易·艾黎亲自挖的。我们还看到了当时的工业合作社两人在这里开展生活的场景。路易·艾黎的眼界非常开阔,他也喜欢居住在高地。就像这里,像在山丹的“擂台”一样。他需要通观全局,我认真地看,静静地听,旁无他人,入耳的只是嘉陵江的水声……

  我循着小径蜿蜒而下,小巷的两侧有老照片以及文字的宣传。将出巷口,碰到了二位老人,老头给老太太讲艾黎生前到凤县时人们簇拥和围观的情形,我很激动,急忙与老人搭话,但他与乔治·何克与路易·艾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旁观的人而已。我给老人们讲,我是来采访的,我与老人的对话引起了门口一个小商店女店主的注意。我经过她的店时,她问我:听说要修纪念馆了,我们这到底拆还是不拆?我愕然,即你明白了,是方言发生了识别上的通感,她把我说的“采访”听成了“拆房”。

  返回稍事休息,凤县文广局的同志,领我们又去看,人太多了,心杂。我想,静下来的时候,写些小诗来表达对双石铺乔治·何克与路易·艾黎的感触。

  随后我们又去了双石铺小学(培黎小学)。那是乔治·何克最早办学的地方,热心的当地干部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姓岳的老师,对“工合”和何克有研究,供大家采访。小学的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

  我们看到了当地“工合”办事处,“工合”孤儿院等一些旧时的碑子,去年立的。

  (作者:艾黎纪念馆宣教室主任 赵谦玺)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王彤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