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酒泉瓜州双塔乡古城村紧盯移民群众脱贫增收,抢抓扶贫开发和“双联”行动政策机遇,整合项目资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先后引进适应性强、抗病害、产量高、品质优的宁杞1号、宁杞2号进行栽植,种啥啥不成的荒地上如今长满了红红的枸杞。目前,全村种植枸杞7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6%,每亩平均收入稳定在8000元左右,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路子。
摆脱贫困:移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刚到古城村时,这里全部都是荒地,土地盐碱大,种啥啥不活,当时心灰意冷,想回老家。”古城村7组村民姜秀琴的话是当时古城村群众的真实想法。
古城村是2008年新建的移民村,共安置古浪、和政等地移民群众561户、2843人,其中442户2139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全村共有耕地9919亩。由于都是新开垦的荒地,土地盐碱、沙化严重,加之渠系不配套,生态环境脆弱,全村没有致富增收产业,移民群众只能靠种植小麦、玉米勉强度日,移民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由于风沙大,土地产出效益低,投入比收入还要高,部分农户已经被‘吓跑了’。”古城村党支部书记杜会明说。
发展产业:脱贫增收的必由之路
由于是盐碱地,种小麦产量很低,每亩地收入只有200元到300元。如何才能让盐碱地变成群众脱贫增收的高效田?如何让移民群众安心扎根?
针对全村耕地盐碱化严重、移民群众文化水平低、生活贫困的实际,双塔乡积极探索适合盐碱地生长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深入调研、组织群众外出考察学习,按照县上对移民乡村一次性导入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将枸杞产业确定为全乡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率先在古城村示范种植。组织乡村干部前往宁夏调运适应性强、抗病害、产量高、品质优的枸杞苗木进行种植,同时组织干部对农户在苗木栽植、修剪、灌水、防虫灭病、销售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和技术指导。积极成立枸杞产业协会,吸收周边乡镇枸杞种植大户参加,定期开会协商,组织外出参观,为会员和枸杞种植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以及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从枸杞生产到加工各个环节全部实现标准化,进一步提高了枸杞产量、质量。形成了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业的良好产业发展效应。建成了古城村千亩枸杞标准化栽植示范园区,种植枸杞6500亩,并建成枸杞示范点3个,成了远近闻名的枸杞专业村。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56元,群众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达到2087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
典型带动:脱贫路上的示范先锋
陈显才、祁银中是古城村最早种植枸杞的,如今,他们均以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典型。祁银中从2008年开始种植枸杞,至目前已种植枸杞35亩,年收获枸杞干果7000公斤,年纯收入12.25万元。
枸杞种植带来的可观效益激发了群众种植枸杞的积极性,推动枸杞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双塔乡共发展种植枸杞1.2万亩,联系带动枸杞种植户962户。同时,认真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讲解枸杞生产技术,发放科技资料、科技明白纸近万份。先后扶持培育了杨生祥、祁银中等一批枸杞种植大户。
“现在我们村的枸杞种植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从种到收都有人服务,现在村上还配备了农技员,田间地头随叫随到,不少的党员示范户也成了种植枸杞的行家里手。”古城村枸杞产业党支部书记陈显才说。
古城村产业脱贫的模式成为全县移民乡村脱贫攻坚的典范,在古城村的示范带动县,全县移民乡村枸杞种植面积达到8.8万亩,建成11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9个百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点,种植农户达到了8377户。
枸杞产业不仅增加了古城村贫困群众收入,也增强了群众艰苦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如今,走进古城村,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到处长满了枸杞,农民不再愁容满面,枸杞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通讯员 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