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投稿

评论:化解改革阵痛 守住民生底线

2016-04-20 09:59:34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作者:吴梦寒

  伴随着改革红利到来的,必有改革的阻力、压力和阵痛。我们一面是要做好深化改革的大文章,在改革中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则要未雨绸缪,最大可能地化解改革的阵痛,最大限度地守住民生的底线,将改革的成本降到最小。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领经济工作的主线。这是针对目前中国经济三期叠加、需求端的“三驾马车”整体放缓、新旧动力阵痛转型的现实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改革大幕开启,围绕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深刻调整。

  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要看到,今天的步伐暂缓,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出发。但也要看到,改革是一剂良方,也是一剂猛药。往往伴随着改革红利到来的,必有改革的阻力、压力和阵痛。甚至,有时候阵痛,要先于红利而来。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要做好深化改革的大文章,在改革中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则要未雨绸缪,做好形势预判、顶层设计和制度准备,最大可能地化解改革的阵痛,最大限度地守住民生的底线,将改革的成本降到最小。

  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一是突出“供给侧”,也就是生产领域;二是突出“结构性”,体现在经济结构上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目的是从根源上解决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把过去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出清”,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就意味着,阵痛不可避免。过剩产能要化解,落后产能要升级或者淘汰,僵尸企业要出清。产业会此消彼长,企业会优胜劣汰,就业会转岗换岗。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成本、困难企业下岗人员需要分流,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需要妥善安置等等。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能皆大欢喜。改革攻坚与民生保障并行交错,是对政府工作的最大考验。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改革不是局部微调,而是在经济领域一次彻底的格局调整和产业转型,一次深刻的全面改革,牵一发将动全身。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次改革是国内经济三期叠加、需求端的“三驾马车”整体放缓、新旧动力的阵痛转型背景下的改革。诸多不利因素的叠加,使得经济增长乏力、市场萎缩,社会消纳失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会随之降低。

  具体到甘肃,经济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发展动力不足、不平衡的问题突出。特别是,我省长期以来形成的“两高一资”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转方式调结构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非公经济比重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是现状。脱贫攻坚和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快供给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也非常艰巨。

  阵痛不可避免,难关要过,险滩也要闯。要最大可能化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阵痛和风险,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更要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和冷静理性的定力。

  要保民生,必须牢牢守住民生的底线。民生永远是最大的政治。它不仅关系改革成败与方向,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安宁。因此,“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应当平衡推进、相互策应、组合发力。不能只注重产业改革,而忽视了民生保障。作为托底的社会政策,应当先行到位,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应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向托底倾斜,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有充分准备,以确保在推进结构性改革中,能够有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有定力,把握好改革的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不能头脑发热、大干快上。特别是,要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和“政绩心理”。需求侧管理是短期调整、周期行为,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深入的动态过程,有阶段、有步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应当一夜之间“破旧立新”。特别是,当人人都谈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更要防止“运动式”改革。不能期望短期之内,就消除十几年间积累的过剩产能,一夜之间就关停“两高”产业。不顾现实基础,只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埋下社会隐患,给改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要更理性。结构性改革的本意,是从源头矫正配置的扭曲。表面看,是经济结构上的“三去一降一补”,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创新,解决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分配结构等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它本质上是秩序的重建和格局的重构。如果没有足够的理性和规划,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去产能而言,一个地区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原因,化解过剩产能会带来什么挑战,各种生产要素如何配置到生产率和回报率更高的地方,都需要前期细致地调研和科学决策。既要防止旧产能一关了事,还要防止新产能一拥而上,形成新的过剩产能,更要防止在“产能出清、债务重组”的过程中,政府权力管理,形成权力主导。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