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访中共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
天祝县不仅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还是全国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之一。作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是天祝县当前的“一号工程”。面对全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实际情况,天祝县把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等特色富民产业,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藏区实际的脱贫攻坚新路子。近日,记者就天祝县如何实施脱贫攻坚采访了中共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
记者:张书记,天祝县作为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全国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之一,全县的贫困状况是怎样的,县上制定的整体脱贫思路是什么?
张发基: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是全省58个国扶贫困县之一,也是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建设“短板”多,增收渠道单一,贫困成因复杂,有3万多农牧民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深山区。2014年,全县有贫困乡镇16个、贫困村7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5万户4.66万人,贫困面为28.3%。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解决贫困问题、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不拖全市全省后腿作为全县的重大任务来推进,紧盯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两大节点要求,实施脱贫攻坚。
为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县上把脱贫目标与小康目标紧密对接,按照前三年集中攻坚、后三年巩固提高的节点安排,提出了“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2015—2017年,实现全县4.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3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2015年,全县已有7个乡镇、5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减少贫贫困人口6919户2.68万人,占计划任务2.12万人的126.4%;2016年计划脱贫1.36万人,3个乡镇、1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2017年计划脱贫0.62万人,3个乡镇、8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第二步,2018—2020年,进一步巩固提高脱贫成果,确保消除绝对贫困,最终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张书记,天祝县在实施精准脱贫工程上有哪些得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发基:精准扶贫就是要在“精准”二字上做足文章。我县在全面对接落实省委“六个精准”、“1+17”精准扶贫政策和市委“1+17+2”精准扶贫方案的基础上,细化实化措施,集中在八个方面攻坚发力。
——精准对接政策,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县情实际,在省市精准脱贫政策方案的基础上,县上补充了科技扶贫、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移民收缩安置3个方案,形成了“1+17+3”精准扶贫方案,确定了6个方面、16个大项、30个小项的精准扶贫任务。编制了《甘肃藏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和《天祝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2015—2017年)》,成立了20个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实施办公室,具体承担“l+17+3”政策方案的对接落实。
——把握“三个”关键,因村因户施策。通过把握“三个”关键,做到了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精准识别确定了75个贫困村、1.23万户贫困户、4.66万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脱贫销号、返贫挂号。
二是精准制定扶贫措施,解决“怎么扶”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全县精准脱贫的减贫目标、步骤时序、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打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真正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三是凝聚脱贫攻坚合力,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建立县级领导包抓乡镇、贫困村制度,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切实加强领导,层层靠实责任,集中力量推进。
——用足用活政策,强化投入合力。县上把所有政策、资金、项目都向贫困乡镇、贫困村组和贫困群众整合汇聚,精准投入,精准发力。2015年累计整合资金13.9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430多项。县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748万元,省级切块整合资金7.74亿元,争取上级财政专项和帮扶资金3.2亿元。累计发放妇小贷、双联、双业、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等“五项惠农贷款”47.5亿元,农户户均贷款余额达到11.5万元,有效破解了精准扶贫投入不足的问题。
——改善发展条件,补足脱贫“短板”。县上以水电路房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发展条件。2015年解决了2.67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完成8个自然村通动力电工程,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自然村照明电全覆盖。建成贫困村村组道路94.2公里、乡村汽车停靠点49个,贫困村通畅率达到89.3%。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988户4018人,改造贫困户危房3187户。建成贫困村幼儿园1所,改扩建贫困村中小学校舍9所,实施“全面改薄”项目105项,农村中小学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完成14所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35个贫困村综合性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新增贫困村金融服务网点27个,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1个、环境整洁村54个、旅游扶贫重点村1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6个,贫困村发展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富民产业。县上把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行动的核心任务,采取资金扶持、项目助推、企业带动、典型示范、党建引领等综合措施,帮助贫困村户发展增收产业。一是积极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2015年,全县新建设施农牧业1.3万亩(贫困户建成3295亩),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13.94万亩,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116个,贫困户户均达到3.47亩,棚均收入达到2.1万元左右。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旱作农业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57.95万亩。二是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扶强、扶优、扶大”原则,依托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9.22万亩,扶持发展雪峰源、天禾、绿龙、三洋盛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98家。企业和合作社通过“结对帮带”“订单种植”“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形式,与3300多户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周边贫困群众人均增收800元左右,实现了贫困户富民产业全覆盖。三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54个贫困村推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党员中心户+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产业党建链条,形成“组团结对帮带、包片联系带动、党员承包互助”的扶贫模式,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目前,全县共组建产业链党组织256个,创建党员示范棚326座。四是扶持发展农村电商、旅游扶贫新产业。建成天祝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在贫困村建成电商网店172家,完成交易额1750万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成旅游专业村12个,农家乐、藏家乐495户。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完成贫困户“两后生”和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1.1万人,输转劳动力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9.3亿元。
——强化政策扶持,推进“下山入川”。立足3万多农牧民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深山区的实际,县上坚持把解决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脱贫问题作为精准扶贫重点,大力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3年7月,启动实施了总投资32.37亿元的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工程,目前已建成德吉新村、祥瑞新村等8个移民安置点,建成住宅1989套,搬迁安置旦马、东坪等9个边缘贫困乡镇群众7290人,发展设施农牧业7413亩,骨干供水工程通水运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顺利推进,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双联扶贫融合,同向发力攻坚。县上将联村联户力量向贫困村、贫困户集结,着力推进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在目标任务、项目资金、培训资源、考核评估、工作机制等方面深度融合,同向发力,集中攻坚。加大扶贫项目与双联惠民项目的整合力度,帮助联系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农村民生改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2015年,累计协调落实双联项目151项,落实资金4796万元,捐款捐物折合资金850万元。不断加强与天津市、金昌市、交通银行等藏区对口帮扶单位的沟通衔接,共落实帮扶资金30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6项,受益群众达1.2万户近5万人,有力助推了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
——完善保障机制,强化责任体系。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为抓手,严格落实“4342”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建立了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2015年先后提拔了4名精准扶贫工作实绩突出的乡镇党政正职,对2名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不力的乡镇党政正职予以免职。同时,对在扶贫攻坚中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对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扶贫工作中搞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给予严肃处理。还建立了“逢提必下”机制。目前,共选派17名专业技术人员挂任贫困乡镇科技副乡镇长,下派269名机关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副书记,选派科技特派员98名,招聘村农技助理员107名,为精准脱贫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记者:张书记,听了您的介绍,我们感觉到天祝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力度大,思路很明确、责任靠得实、抓手很有力,成效也很显著。特别是您刚才提到的“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力度大,请详细介绍一下。
张发基:“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是天祝脱贫攻坚的一项翻身工程。县上坚持问题导向,从着力解决制约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用水、用地、用钱等问题入手,打出“政策支撑、项目整合、资金扶持、产业培育、设施配套”下山入川“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整县推进、下山入川、融合发展”的移民扶贫新路子。2012年以来,武威市委、市政府以“零障碍”无偿划拨了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金滩农场、黄羊河农场等9个市区农林场给天祝县用于移民安置,先后向市区农林场搬迁安置移民928户4324人;同时,县上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盘活整合县内水土资源,先后建成华藏寺镇红大口、黄草川、打柴沟镇火石沟等29个县内易地扶贫搬迁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特别是2013年以来,启动实施了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工程,新开辟建设南阳山片1号、2号、3号、6号、华藏寺镇中庄村等8个移民安置点。目前,全县已陆续建成了46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点,累计搬迁安置移民9526户4.24万人。
通过这一工程实施,高深山区群众彻底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移民群众从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移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用电难和上学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在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中,我们把增收致富产业放在首位,逐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为主导,劳务输转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形成了金强川设施农牧业型、天堂旅游服务型、炭山岭工矿依托型、安远农畜产品加工型、哈溪特色产业型等一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小城镇,初步构筑起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祝是一个藏区,“下山入川”收缩居住对于藏区维稳工作也有重大意义。我们在实施中,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凝聚了民心。安置区群众集中聚居后,使高深山区的群众共享到了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有效维护了天祝藏区社会大局的持续和谐稳定。同时,下山入川后,对生态环境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对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了人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减轻了生态压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增强了水源涵养林区气候调解功能和下游水源的保障功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实践证明,“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是一条保护生态、治穷致富、实现城镇化、维护藏区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多赢路径,是一项为群众谋福祉的民生工程。
记者:张书记,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天祝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上,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开展哪些工作,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张发基:脱贫攻坚是全省“一号工程”和重大的政治任务,“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全县2017年整体脱贫和2020年同步小康两大节点要求,进一步增强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强化使命担当、靠实目标责任、细化措施机制,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一要推行“853”模式,动态管理保精准。全面实施“835”精准脱贫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管理。全力推进以“2区2镇5园、7+50示范村”为重点的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融合联动示范县创建工作。二要落实脱贫措施,集中攻坚求实效。坚持因地因户制宜,抓好瓶颈突破,强化补短板意识,积极探索多个渠道、多元突破的脱贫路子。确保2016年底前3个乡镇、13个贫困村、1.3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7年底3个乡镇、8个贫困村、0.6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县整体脱贫。三要推进产业扶贫,调整结构促增收。全力推动“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实现富民产业全覆盖。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用龙头企业规范农业生产,提供优质农产品,适应有效需求,建成6万亩出口农产品基地。开展电商扶贫,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四要改善基础条件,夯实根基换穷貌。以水电路房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16年全县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乡村停靠点57个,实现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目标;7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改善10.73万人的供水条件,贫困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集中解决安远镇野狐湾村、天堂镇麻科村等25个未通宽带贫困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95%以上的行政村通固定和移动宽带,80%以上的贫困村覆盖宽带网络。五要强化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惠民生。到2017年,使贫困村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6%,全面完成“全面改薄”任务。到2016年,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到2017年,实现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综合性文化中心(乡村舞台)全覆盖。不断提高贫困乡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2016年达到95%以上。健全贫困乡村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和贫困人口外出就业社会保障跟进机制,防止或减少因灾返贫现象。六要推进易地搬迁,“下山入川”挪穷窝。以南阳山片为重点,按照应搬尽搬的原则,加大高深山区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力度,年内搬迁移民4480户20000人,其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484户9670人。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集中收缩安置贫困户1110户5062人,南阳山片搬迁安置1640户7388人。创新和强化移民区社会管理服务,保障移民群众乐业安居。七要扩大信贷规模,金融支撑增动力。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贫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升微型合作金融的带动能力。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片区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继续扩大各项惠农贷款规模,提高贫困户覆盖面。加强对各项惠农贷款和市列财政专项支持资金的监管,严防滞留挪用、虚报冒领。八要创新脱贫机制,深化改革添活力。重点推进农业产业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和保洁管护机制、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抵押担保机制、通过编制预算推动县级涉农资金融合统筹机制和实行最严格的脱贫攻坚考核问责机制等一系列机制措施,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同时,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扶贫开发。九要靠实扶贫责任,改进作风抓脱贫。着眼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实效,在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机制上下功夫,切实增强“脱贫数据上绝对不能弄虚造假、扶贫资金上绝对不能出问题的“两个底线”意识,严格按照省上“4342”脱贫责任追究办法,逐级逐层盯紧靠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被动脱贫”,保证精准扶贫政策不变样、贫困群众利益不受损。(记者 刘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