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经济
投稿

【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甘肃省一系列“大动作”促进兰白试验区建设发展

2016-04-12 08:39:0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治国理政进行时

这三年 治国理政新实践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兰白试验区全面建设的关键一年。为加快推进兰白试验区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兰白试验区集聚、示范、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系统、全面、可操作、可持续的改革试验部署和建设工作格局,确保兰白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我省在今年将有一系列“大动作”,促进兰白试验区建设发展。

  让试验区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排头兵

  今年我省和我市将紧抓“一带一路”,把兰白试验区建设成为国家层面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排头兵,创新驱动战略新动能的发动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油站、承东启西的中继站。

  首要让兰白试验区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在此期间兰白试验区将持续推进科技体制、人才支撑体系、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建设同频共振、高效协调的基础性制度试验环境。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形成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配置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和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让兰白试验区成为创新驱动模式探索区。将科技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将创新盆景打造为产业风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科技资源的聚集、融合与统筹,依靠创新创业建设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引擎,率先探索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制度创新集聚创新要素,构建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环境。

  成为向西开放战略支撑区。兰白试验区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在更大空间布局内集聚和释放创新能量和活力,打造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有利于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大服务、大产业、大基地,提升产能与装备、技术与标准、人员与服务国际化水平,建设国家层面支撑“一带一路”和向西开放战略的试验区。

  成为东西协同发展示范区。兰白试验区将强化与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验区)的密切合作,实施双边与多边的科技经济合作项目,建设创新飞地,搭建创业平台,促进重大科技项目、高端研发团队、创新基地与服务平台的引进落地,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重大项目与工程,吸引科技创新资源向试验区聚集,带动区域间的融合互动和振兴崛起,为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提供示范。

  成为新型城镇建设样板区。兰白试验区将聚焦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实施差别化和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和工业集中区空间结构,探索有特色、可持续的产城融合模式,以转型跨越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区域一体化和产城一体化建设提供样板。

  兰白试验区还将建设成产业承接转移先行区。在试验区内把科技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承接优势,按照各建设主体功能定位,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制度洼地,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集聚集约集成发展,实现从梯度转移到全面承接再到产业升级的无缝对接,打造服务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枢纽。

  兰白试验区将申请升格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今年兰白试验区将加强科技部指导主体和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协作主体作用,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机遇,向国务院提出申请将兰白试验区升格为国家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省和我市相关部门将在项目布局、平台建设等方面继续给予兰白试验区倾斜支持,在兰白试验区内布局一些国家级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同时,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也将加大对兰白试验区的协作和支持力度。兰白试验区将大力推进国家优惠政策和省上已出台政策的落地工作,提高政策知晓率,用足用好政策工具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中央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措施、支持“双创”的系列政策措施等。我省将加强省内各部门工作协同和政策衔接,认真研究具体落实举措,建立和畅通各项政策落实的“绿色通道”,切实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研究制定可操作的配套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协调、指导、考核各有关部门和两市四区的建设工作,加大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落实力度,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高服务的主体责任,在落实中央改革政策方面做出表率。推动“6+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落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向中央部委争取适合于兰白试验区的新政策。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