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党史党建 正文
投稿

准确把握甘肃发展的“变”与“不变”

2016-04-11 09:57:20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省委提出的“八个转变”,不仅描绘出“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趋势,而且更加突出了甘肃各项工作需要不断强化的向好性态势。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省委做出的这一判断,有助于我们在十三五期间更好地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识和把握好省委提出的“八个转变”,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应当有两个视角:即“变”和“不变”。也就是说,要关注“变”,也应当关注“不变”,这才是科学把握形势的基本方法。

  变化是永恒的、必然的。然而变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从不变而来的,是反映在整体发展趋势的延续中,也是对“不变”的不断深化和必要调整。只有搞清楚变了什么,为什么变,沿什么方向变,哪些没有变、不能变、不能改,这样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我省在十三五期间必须面对的形势和任务。

  一是既有变化的一面也有稳定的一面。深刻认识“八个转变”,首先是要看到“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一系列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正如省委在综合各种发展因素后所分析的: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度转变;二是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发展区位从偏远内陆向开发前沿转变;四是发展机遇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五是发展资源由存量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六是发展条件由基础薄弱向不断完善转变;七是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八是发展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

  这“八个转变”都标志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新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甘肃发展中一些基本省情并没有因为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所改变。比如,甘肃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贫困比重大的基本省情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中央对甘肃的政策支持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也不会改变;甘肃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与全国发展差距也不会改变。因此,把握好这些“变”与“不变”,是我们做好“十三五”期间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清醒地认识这些现状,进一步找准抢抓机遇,才能促进不利因素转化,破解诸多矛盾和风险,实现奋斗目标。

  二是既要抛弃一些旧东西也要坚守自己的优势和传统。面对“八个转变”中新的判断,有许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趋势,适应这种新趋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只有以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取得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胜利。这就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突破,不断破除一切制约甘肃“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真正厚植发展动力。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发展中的平衡和协调,在改革创新中继续弘扬我省自身的优势和优良传统。比如在今天仍有必要继续发扬“人一我十”的甘肃精神和陇人品格;还需要牢牢把握好中央给予我省人民的政策机遇的方向和重点,放大机遇的综合效益和转型效应;还需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坚决向贫困宣战、向污染宣战、向“四风”宣战,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和精准扶贫攻坚的各项行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既要与全国“齐步走”又要补齐自身的短板。准确把握甘肃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既需要解决好老矛盾,同时还必须破解发展中的新难题。今后五年甘肃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门户、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我省的发展还要依据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进入新阶段的发展任务,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准确理解中央关于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切实把全部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把全部举措的着力点放到破解精准脱贫难题上,把全部努力的落脚点放到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让精准脱贫真正成为全省各项工作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和水平,确保全面小康是人民群众满意、社会各界认可的全面小康。

  (作者系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