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废旧农膜“重生”记
记者 惠程华
3月25日,春光明媚,微风和煦。记者走进平凉市崆峒区西阳乡万亩旱作农业区,农民群众利用耕种间隙,三五成群地在田间地头、河滩沟渠,拾捡残留的废旧地膜。
“原先挂在树上、留在水渠的废旧农膜太多了,春季起风时满天飞,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影响村容村貌。”崆峒区西阳乡唐湾村村民禹尔利对记者说。
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崆峒区,仅2015年地膜用量就达到了2240吨。记者在崆峒区一份调研报告上看到,当前崆峒区旱作农业所覆盖地膜均为聚乙烯烃类塑料薄膜,其厚度一般在0.006-0.008毫米之间,这种地膜受日照、风化、耕作等因素影响容易破碎,且通常与作物根茎、残茬和土壤混杂在一起,回收比较困难。春秋季覆膜耗损的地膜除部分回收利用外,剩余因风化散碎的地膜,只能由人工进行拾捡。
“现在村民收完玉米,很自觉地就把废旧农膜交到了回收站。”崆峒区西阳乡唐湾村党支部书记马存福说,与往年不同,村子附近设立了地膜回收站,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清洁了农村环境。
记者在崆峒区白水镇孟寨村废旧农膜回收厂生产车间看到,伴随着轰隆隆的破碎机声,一堆堆废旧农膜经过机器清洗、热化、压缩、冷却工序后,变成价值倍增的成品塑料颗粒,被运往陕西、四川、浙江等地再次加工利用,生产成塑料袋、塑料瓶等生活日用品。
白水镇孟寨村村民时小春对记者说:“现在回收厂开在了村口,拾捡20公斤残膜就可以兑换1公斤新膜,既方便又实惠。”崆峒区占贵废旧农膜加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在全区建立了8个地膜回收站,年回收废旧地膜在3000吨左右,加工终端产品1000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
为了全面整治农村“白色污染”,崆峒区采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办法,采取“企业(农户)筹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补一点”的办法,先后建成了永红、永兴等7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崆峒区农牧局局长汝怀学告诉记者:“去年崆峒区争取到省级财政废旧农膜专项补助资金25万元,补助给了7家残膜回收加工厂,并为乡镇残膜回收站采购残膜捡拾机18台(件),废旧农膜包片回收面积覆盖了全区95%的耕地及村社,初步建成了‘白色污染’防治平面网络,有效遏制了白色面源污染扩大之势。”
目前,崆峒区在16个乡镇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0个,去年崆峒区回收残膜1790吨(折纯),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再生颗粒生产能力达到了8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