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三只眼看贫困县“大考”】甘肃甘南:实事办到心坎上精准扶贫获点赞
幸福。(吕守奎 摄)
不到高山,见不到风景;不到边远地区,见不到民生实情。3月2日至10日,记者以第三方评估组成员的身份全程见证了第十一考核组、第三方评估组对甘南州的合作、夏河、碌曲、玛曲、临潭、卓尼、舟曲和迭部共8个市(县)中4个县的精准扶贫考核评估过程,并利用这次机会再次零距离感受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甘南群众生活上的巨大变化。
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在合作市佐盖曼玛乡美武村贫困户加卜代家,整洁的炕桌上层层叠叠堆满了10余种饮料和副食品。通过交谈记者得知,他家6口人,去年全年收入14437元,人均收入2406元,这个数据距离甘肃省人均2800元的脱贫指标已非常接近。
加卜代告诉记者,像他家这种情况在全乡已寥寥无几了,今年就能达到脱贫指标。“我们要给党的政策点赞,给帮扶单位点赞!”加卜代说话时洋溢着辛福的微笑。
记者了解到,2015年合作市佐盖曼玛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60户、1908人。全年计划脱贫150户、780人。年末,该乡实际完成脱贫200户、1054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0.89%降至6.5%。
在卡加道乡记者看到,不少牧民在甘肃省危房改造的政策扶持下,盖起了漂亮的楼房,也有人利用精准扶贫贷款搞起了牛羊养殖或者买了小汽车跑运输等等。
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国家扶持政策的差异性,甘南藏区群众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种类多、覆盖面广、资金量大,由于人口相对较少,大多数群众特别是贫困户都不同程度地享受了国家的政策扶持。
如群众享受到的惠农政策及项目有草原奖补、养殖保险、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危旧房改造、村道硬化工程、人畜安全饮水、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村级幼儿园建设、牲畜养殖暖棚建设等20多项扶贫惠农政策。这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项目实施,促进了藏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得藏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以碌曲县为例,该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现代农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该县新建旅游观景台3处,建成农牧民家乐187家,带动旅游从业人员1083人,去年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全县还成立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37个,其中11个贫困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99个,贫困户入社432户,占33.4%,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群众脱贫致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碌曲县委书记梁明光说,碌曲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投资,开工建设了碌赛公路、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旧房改造、异地搬迁等一大批好项目,使得全县农牧民生活和发展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实事办到心坎上 脱贫致富步伐加快
藏区农牧民民风纯朴,感恩情节重。在帮扶点,“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得到解决,并且大都实施了到村到组的道路硬化工程,安全饮水入户工程,村容风貌改造工程,行政村基本都建起了卫生室、幼儿园、农家书屋、活动广场,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得到了群众的赞扬和认可。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用感恩的心,努力做好眼前的事。”
“危房改造帮我翻新了房屋,还新建了一处厢房,水、电、路、网都有了,还参加了新农合医疗,看病负担也轻了……”夏河县达麦乡达麦村贡去乎扎西说。在达麦乡的当浪、当应道和吉塘3个组的10多户农牧民家中记者看到,现代化的气息已经从方方面面影响、提升着牧民们的生产生活。
据了解,夏河县总人口8.89万人,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农牧民人口6.96万人,占总人口的78.3%,藏族人口占79.2%。一直以来,夏河县都是国务院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县,属于藏区连片扶贫开发区。
随着近年来甘肃省双联扶贫行动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接连开展,夏河县在农牧民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此,甘南州委常委、夏河县委书记杨雄给出了一组数据: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2966户1.37万人,2015年末预脱贫1544户6982人,超额脱贫882人,贫困率由2014年的19.7%下降到了2015年的9.66%,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70元。
“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总体安排部署,紧盯整体脱贫目标,把摸底调研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基础,坚持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资金向贫困村户聚拢。”杨雄说,全县围绕贫困村脱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充分调动各行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持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工作。同时,针对片区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状,提出了“调结构、种牧草,保生态、养奶牛,学技术、搞劳务,抓教育、谋长远”的24字方针,加快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扶贫加“扶智” 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甘南州副州长、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说,今年以来,合作以加速群众脱贫为核心,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制定了以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模式,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牧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农牧户+贫困户”、“致富能人+专业合作社”的方式等四种扶贫模式,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卡加曼乡格来行政村洒洒犏雌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最具代表的第二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该村犏雌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扶贫、财政资金以及“双联”惠农贷款,现已建设完成标准化牛舍10座及基础附属设施。目前,合作社奶牛养殖规模已扩大到120余头,日产鲜奶450余斤,按产奶期180天计算,年产奶量达7.6万余斤,产值达23万余元,年户均纯收入净增1万元以上。
洒洒村的变化也是合作市以产业扶贫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变“输血”为“造血”自我发展的典型。
如今,合作市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村内道路硬化(沙化)率、农牧村饮水安全农户比重、有安全稳固住房的贫困户比重、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农牧村通讯普及率均达到了100%。
采日玛乡秀昌村是玛曲县典型的游牧民定居点,砖瓦和木头搭建的村委会院落虽然略显陈旧,却干净整洁。站在村委会后面的高台上俯瞰整个村庄,只见村中红旗招展,迎风飘扬,村前黄河在太阳的照射下共水天一色,一百多公里长的水泥硬化路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连接着县城。
玛曲县委书记王力说,在这里,牧民们有安全稳固的住房、安全饮水、动力电、村卫生室、健身场地以及寺庙、学校、村委会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出行方面,牧民家几乎都拥有小汽车或者摩托车,通讯网络也达到了全覆盖。
由于地广人稀,几乎每家的草场面积都在1000至2000亩以上,牛羊养殖成了牧民们的支柱产业。加上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当地牧民家庭收入相对稳定并保持逐年增长。拉毛加在该村相对条件较差,去年仅草场奖补、电价补贴、两免一补、危房改造等就达到了39800元,另外他还饲养了38头牛和3匹马,一家人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记者发现,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牧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随之转变。
秀昌村与四川省隔河相望,随着黄河流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弧形,从前因为交通不便信息蔽塞,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保守。为了使他们定居下来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当地政府花了近10年时间的努力才最终形成了今天这颇具规模的农牧新村。
记者相信,随着甘南州各市(县)在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和省上的扶贫方案和办法,逐步提高农牧民的素质和技能,不仅能使农牧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而且能够持续下去。(王彤、吕守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