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高校综合 正文
投稿

在爱的接力中诠释“老有所依” 兰大志愿者和孤寡老人的十五年情缘

2016-03-30 08:38:1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在爱的接力中诠释“老有所依”

  兰大志愿者和孤寡老人的十五年情缘

  去往老人家的路上

  志愿者和老人聊天

  2001年兰州大学本科生搬迁至位于榆中县夏官营镇的新校区,也就在那一年,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同学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由此诞生,开始了一场义务照顾夏官营镇孤寡老人的爱的历程。十五年过去了,照顾老人的同学换了一批又一批,被照顾的老人也有几位相继离开人世,但是青协的同学们始终将这份爱心传承了下来,默默坚守这份爱。他们也成了老人心中最深、最真的依靠。近日,记者走进这群朝气蓬勃的志愿者们,聆听他们与老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

  十五年的奉献不求回报

  2001年兰州大学本科生搬迁至位于榆中县夏官营镇的新校区。就在很多同学都在哀叹自己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这个偏远的山村时,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团委的同学们却将目光放在了校园周边的农村中,“在农村很多的孤寡老人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我们这些大学生是不是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给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一丝快乐。”带着这样的想法,志愿者们开始了社会调查,走访中他们得知夏官营镇有五户孤寡老人身体虚弱、生活困苦,便主动与当地村委会联系,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

  于是,每周志愿者们都会抽出一到两天的时间,前往夏官营镇看望老人,十五年来,志愿者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可是照顾老人的行动却从未改变。他们带去米粮、蔬菜等日常用品,陪伴老人聊聊家常,帮老人打扫打扫屋子,给老人不仅带去了欢乐和慰藉,而且让老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让他们的心不再孤独。照顾老人的“经费”自然是无法忽视的问题,经费不够,青年志愿者协会便在校园内积极为老人组织募捐。于是,这个名为“心灵有约”的募捐活动便成了兰州大学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志愿者的带动下,很多同学不但会捐款捐物,还会时常跟随志愿者们一同前去看望那些他们也关心的老人。

  如今,志愿者们照料的老人有两户在夏官营镇,有三户则在离镇较远的山村里,于是“路途”便成了对志愿者的一大考验。由于交通、经费等原因,志愿者们每次都是徒步前往老人家中,近的大概往返要三个多小时,远的更是要五六个小时。青协负责人杨雪鹏同学告诉记者,他们每次所走的路,晴天的时候黄土满地,过一辆车如同过一场沙尘暴,下过雨雪又会特别泥泞,有一段路一下雨简直就无法走,路上的水可以没过鞋,只能硬生生地趟过去,每次鞋都会湿透,回来时就变成了糊满泥的硬壳。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他们志愿者们倒是十分乐观,笑着表示“锻炼身体”、“习惯就好”,他们都说更喜欢下完雨后下乡,毕竟“空山新雨后”嘛。

  老人心中最重的寄托

  杨雪鹏2014年考入兰州大学,进入学校后便加入了青协,如今他已经成为了这个团队的“老大哥”。杨雪鹏告诉记者,在他和老人相处的这两年时间里,有一个场景让他这一辈子都会铭记在心。“我们照顾的老人中,有一位贾奶奶,每次我们离开时,老人都会送我们到门口,然后站在那里望着我们离开,直到看不见才会转身进屋。去年冬天,有一次老人送我们,我回身用手机给她照了张相,相片里,老人站在山头上,目送着我们离开,一颗干枯的大树孤零零的矗立在她身边,背景是黄色的土路和山坡,唯一的不同只是老人平时所戴的旧布头巾换成了我们送给她的帽子。整个照片我看不到一点色彩,当时就感觉心口像被重锤猛击一样的难受,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这个场景都会在我脑海中浮现,这样的场景我想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与老人们相处时间久了,志愿者们发现,其实比起物质上的缺乏,老人们最痛苦的还是精神上的空虚。“上周二晚上,我正在上课,电话就响了,打电话的是我们照顾的卢奶奶,当老人听到我在上课时,便失望的挂了电话。卢奶奶几乎天天都会打电话过来,让我陪她聊聊天,老人总是在电话里对我说‘小杨你们什么时候来啊?你们要是来了什么都别买,我不缺,你们来了陪我聊聊天我就知足了。’即便我们放假回家了,老人有时候也会不惜长途话费,打电话过来。”

  志愿者们尽自己的能力照顾着老人们,老人们也把这些年轻人当成了自己的孙辈一样疼爱。2014级的徐榕同学说:“从2001年起,我们的志愿者们就照顾王爷爷,如今已经十五年了,老人只有一个人生活,但对我们真的是比自己都肯付出,自己平时只是吃些馍什么的,有一次我们去却炖了一大锅肉。不吃的话老人会不高兴,所以不但让我们吃,还要我们给没来得志愿者带一些回来。”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陪老人聊天、做家务,中午给老人做饭,时间长了,反倒完全没有了下乡的感觉,而更像回老家,和老人聊聊生活近况,在院子里看天、烤土豆,安安静静,十分舒服。

  在志愿服务中找寻真实的自己

  院子没有围墙,只用一道篱笆把家和街道划分开来,走进屋子,一股潮湿又带着霉味的难闻空气扑面而来,被柴火熏得乌黑的墙面,整间房子只有一个二、三十厘米大小的窗户,光线极差,屋子虽然大,但只有一张土炕,土炕上铺了一层薄薄的褥子,老人躺在上面,只盖了一床已经破烂不堪的被子,这是刘雯倩第一次去王爷爷家所看到的情景。“我家是保定的,在没来到这里时,怎么也想不到老人生活会这么困难,去年冬天去看王爷爷,学校都已经供暖了,我们都已经换上了冬装,老人家里却连火都没生,看见我们来了,老人怕我们受不了,才从外面找东西来生火,结果找来的都是破塑料、废纸片、枯树枝。生起来的火,呛得让人受不了,很多志愿者哭了,不是因为呛而是因为心酸。”

  谈及自己当初参加青协做志愿者的原因,刘雯倩表示,其实刚一开始并没有想着怎么去帮助这些老人,只是觉得做志愿者对自己的各项能力和未来发展有帮助才参加的。但是后来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她认为自己原来的想法太功利了。“很多人可能都觉得甘肃农村比较落后,但是如果一直待在校园里不出去,对它的感知只会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一旦走出去,那种最直接的冲击才让人震撼。通过对老人的帮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对社会责任感的生长,无形中就特别期望能够给予这些孤寡老人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在晚年过得更好,也让我自己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十五年来,这一批批的志愿者们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这份爱。虽然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完全改变老人的生活状况,但在心理上他们却给了老人极大的安慰。而对于老人们来说,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给予的也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希望这份爱心能够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关爱身边的人,关心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

  记者 耿睿 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