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正文
投稿

兰州市整治不文明行为工作座谈会精彩发言摘登(图)

2016-03-29 08:24:1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文明市民先从你我做起

  ——兰州市整治不文明行为工作座谈会精彩发言摘登

  横穿马路怎么管?人车争道怎么调?随地大小便怎么罚?乱摆摊设点怎么治……这些,都是我们在城市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不文明行为。但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信息?城市的不文明现象,部分市民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究竟是市民素质的问题还是文明习惯的缺失?市民不文明,能不能教,又该怎么管?这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3月28日上午,兰州市整治不文明行为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学者、市民代表、职能部门代表、媒体记者及近郊四区宣传部门负责人坐在一起,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报根据座谈会上代表们的发言,对其精彩部分进行了摘登,以飨读者……

  文明并不遥远只在观念一转

  白宝仓(原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党支部书记)

  首先,我想用这首自创的《西江月》为我的发言做一个概述:“文明并不遥远,只在观念一转,人人奉献一点点,环境改善明显,若能彼此友善,严寒亦感温暖,养成文明好习惯,尚需教育劝劝。”作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教育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特别是在文明习惯的培育上,人是能教得好的,我们要有这种信心。为什么这么说?这与我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有关系。粗粗算来,我大概已经做了5300多场关于传统礼仪的讲座。通过做这些讲座我就发现,大家内心对传统礼仪的景仰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一些很好的老规矩,或多或少地都遵守着。这就说明,我们的内心是认同这些礼仪的,这就为我们戒除不文明行为奠定了基础。只要我们教育得当,大家自然而然就开始自我约束起来了。

  针对目前的这种不文明行为,我的建议是开展一次全市性的针对外来人口和暂住人口的培训教育,每个人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小时,由所在辖区或社区来进行组织,主要是给他们讲国学、讲传统礼仪。开展培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文明守礼的相关知识和内涵,我们要先教给他们礼仪和文明,然后再谈其他的。这才是正确的过程。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谈家庭教育、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却忽略了因果教育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什么?它是一种自我主动受教育的过程。而我们教给市民礼仪,就是让他自己逐渐打开自我教育的大门,去吸收文明的因素和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有了这样的过程,人才能受教和被教好。

  文明的成因与习惯有关

  曾明(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我常常在耳边听人抱怨——现在的人素质怎么这样啊?怎么一点也不讲文明啊?这个城市怎么这样呢?好像这些抱怨都是在说,现在不文明的现象真是越来越多了。真是这样么?还是我们的城市文明程度退步了?其实不是,我们的城市文明其实是在不断进步的,之所以有这样那样关于不文明的抱怨,其实与对比有关,也与我们身处的环境变化有关系。细细分析,很多的不文明行为,比如说随地大小便、乱扔纸屑等行为,跟人本身的素质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习惯。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乱扔纸屑,我们会说他没素质。实际上,他在农村生活时就有这样的习惯,一张纸一扔,农村的土路上下场雨就降解了,还成了肥料,可是这样的行为在城市里发生就是不文明行为的典型。说到这里,你能说他实施的不文明行为完全是本人的素质低下造成的吗?不能这么一概而论。所以,我们分析某些不文明行为,实际上是某个主体在换了一种生活环境后表现出来的一种不适应行为。因此整治不文明行为,最主要的还是要开展教育和宣传,让市民自觉养成一种文明的习惯。

  对此,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对所有市民都要进行教育,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培训,而是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他参与进来,实现全民互动,尤其是对于某些不太适应城市文明习惯的人群,要着重进行教育引导,先教育他怎样成为一个文明人,然后再进行管理和处罚,这才符合逻辑;二是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有些不文明行为是素质造成的,有些不文明行为是习惯造成的,还有些不文明行为是制度的缺陷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措施来应对。

  城市形象是居民素质的放大化表现

  嘉华杰(市民代表,西北民族大学应届毕业生)

  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兰州的市民,去审视我所生活的城市,既能看到它美好的一面,比如越来越美丽的城市景观、越来越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对于一些不文明行为,我真的是感到很痛心。我曾经在张掖路步行街看到有人随手扔垃圾,在东方红广场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在南关十字的天桥底下看到人车抢道,在黄河母亲雕塑前看到有人乱张贴小广告,甚至在自家的楼下看到有人随地大小便,尽管离他不到10米的地方就有一个鲜明的标语——“做文明人、建文明城”……有时看到这样的不文明行为,我觉得特别诧异,为什么有人可以对“文明”二字这样的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大家一说起不文明行为都会深恶痛绝,但造成不文明现象的主体往往都是普通人,他们所犯的,其实也就是一点小错误,但就是这样的小错误,你也犯、他也犯,这个城市就面目全非了。城市形象是居民素质的放大化,居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具体化。不要以为我们与这个城市的进步无关,实际上,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兰州人,都与兰州的城市形象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不注重自己的素质,最后玷污的就是整个城市的形象。而关于如何整治不文明行为,我觉得还是要分成两个方面:对内,要加强市民的素质教育,在社区、学校等场所要开设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制定更多、更鲜活的公益广告来引导大家做文明市民;对外,还是要严管严罚,有些不文明行为,真的不是简单的教育就可以禁止的,有些不文明行为的成本太小,处罚力度不够就根本没法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比如让不文明行为与个人征信制度挂钩等等,这些制度建设其实都可以尝试。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