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投标人休息的候标区,范馨文一边悠闲地喝着咖啡,一边看着正前方大屏幕的显示屏幕。屏幕里,几位评标专家正在评标室里认真地对每一份标书进行评审。
范馨文是北京一家招投标代理公司在甘肃的工作人员,此刻,她所代理招标项目的投标单位的标书就在评标专家的评审之列。
“整个专家评标过程非常透明,一点都不担心评标出现猫腻。”范馨文之所以对评标过程如此放心,缘于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兰州新区分局阳光透明的招投标环境。
2014年7月,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兰州新区分局挂牌成立。作为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唯一一个派出机构,兰州新区分局成立伊始,就肩负起在我省探索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新格局,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当好“试验田”的重任。
一年多来,兰州新区分局先行先试、破旧立新,积极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受到了江西、广东、云南、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同行的关注,考察学习者络绎不绝。
深化交易改革,以电子化建设为抓手,让阳光照进各个流程
公共资源交易涉及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矿权和产权交易等有形要素市场,资金往来大、利益关联度高,“围标串标”“暗箱操作”“人为干扰”等问题屡禁不止,是腐败易发多发的“深水区”。
要做到公平与公正,就必须做到公开、透明,让阳光照进公共资源交易的各个环节。
该从何入手?
兰州新区分局把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作为改革利器。
“所有招标项目都会第一时间通过省局网站向社会公开,任何具备资质的主体都可以在网络上轻松报名,在网上获取标书。”兰州新区分局局长蒋湘佺说,公共资源交易的电子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招标信息的公开,杜绝了私底下操作。
如果说信息公开是公共资源公平交易的前提,那么,透明则是公正的保障。
以电子化改革为抓手,兰州新区分局将整个评标过程变得非常透明——
评标专家抽取实现电脑程序化。开标前,无人知晓哪些专家评标,专家也不知自己要评什么标;
询标过程实现“背靠背”。评标时,专家若对哪个标书存有疑问,只能通过变声系统询问相应投标人,双方既见不了面,又无法通过语音作弊;
各方监督实现最大化。设立见证室,来自纪检监察、行业主管、招标单位等方面的人员可以实时通过监控系统监督评标过程;
……
“过了这个安检门就是评标区,评标时,除专家和评标区工作人员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入内。”蒋湘佺指着安检门旁边的一个箱子说,这是存放评标专家手机的,评标专家进入评标区后就不能与外界再有联络。
下了这么多工夫,目的只有一个:营造公平、公正的评标环境。
通过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以科技手段管控交易流程,自成立以来,兰州新区分局未发生一起因招投标过程信息不公开,或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投诉,群众办事满意度达到98.5%。
强化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牢笼,让服务提升水平
在推动交易流程电子化改革的同时,兰州新区分局还强化制度建设,防范人为干扰招投标结果。
按招投标工作的阶段,兰州新区分局设立了3个职能处室:市场服务处、评审组织处、监督处。
“不同处室负责不同阶段的业务,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相互监督。”兰州新区分局副局长杨震说,在这样的体系下,权力被关进了牢笼,人为因素被降到了最低。
“想找人疏通关系、私下操作,根本不现实。”在兰州市经营着一家电脑器材公司的李磊说,在兰州新区分局投标,只能凭着真本事。
运用“科技+制度”双重体系,兰州新区分局形成了“分块布局、集中受理、分段管理、互相制约”的交易格局,进一步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
在兰州新区分局办理业务,还有一点让李磊感受颇深:这里的服务意识强,每次办事都很顺利,从未碰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的现象。
通过狠抓制度建设,兰州新区分局的办事效率得到日益提高,服务水平显著不断提升。
挂牌以来,兰州新区分局先后实施了6项业务规章制度,制定10项内部管理制度和7项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省局下发的8项交易服务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各方交易主体的行为,从源头上消除庸、懒、散、漫等现象的发生。
针对年轻干部职工比例高,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不足的实际,兰州新区分局还不断强化党建学习力度,突出思想教育。在兰州新区分局,“一把手”与领导班子带头定期就会与普通干部职工进行“谈心谈话”,倾听他们想法,广泛征求对工作、生活方面意见和建议。
按照廉政和业务风险防控重点,兰州新区分局还制定了“廉政风险防控责任书”,细化责任,强化落实,使分局上下的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
创新工作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兰州新区分局的档案室是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存放各个招投标项目资料的档案柜。
“别看房间小,可是挺能装。”档案管理员马应洁说。
打开档案柜,每层隔板上都有10多个纸盒。每个纸盒里装着一张光盘和两本招标资料。
“一个纸盒就是一个招投标项目的完整资料,很省空间。”马应洁说,在以前,档案都是招投标人提供的纸质资料,几个月下来,这一间房子就会不够用了。
兰州新区分局是省内率先实行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公共资源交易机构。档案的电子化管理,节省了空间,也杜绝了纸张浪费。
同时,兰州新区分局没建设大型数据库,电子档案和其他数据都备份至了阿里云,每年只需支付几万元使用费,仅一次投入就节省上百万元,而且免去日常维护和系统升级,一举多得。
像这样的集约化管理的理念,兰州新区分局还有很多。
专家库专家人数有限,兰州新区分局就用科技手段与省局进行了专家库资源共享,使可使用的专家人数从几千名增至上万名。
按传统方式,专家评标必须要来到开标现场,会产交通费,外地的还会产生住宿费,既不方便,又耗费时间。兰州新区分局就率先试点了异地评标。评标专家无需前往兰州新区,只要在省公共资源交易局或全省实现信息共享的任何一个市州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即可对标书进行评审。整个评标过程被监控系统实时传输至兰州新区分局的显示大屏上,进而确保了公开透明。
“异地评标大幅使新区分局的开评标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蒋湘佺说,传统方式下,兰州新区分局每天开评标的上限是4场,如今可轻松达到6场。
据统计,2015年,兰州新区分局累计开评标565次,总计受委托金额达到159.158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就会有两场开评标,其中,远程异地开评标活动的次数达到89次。(记者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