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正文
投稿

助力“全面小康”医疗服务模式亟须创新

2016-03-28 08:06: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进入了冲刺阶段。纵观“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和“十三五”规划蓝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项都是硬指标。其中,医疗服务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更重、困难更多、责任更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分析和把握当前医疗服务的基本状况,紧紧锁定医疗服务与全面小康之间的具体差距,特别是要准确评估医疗服务滞后可能对全面小康战略的负面影响,在立足现实、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超越常规的、在短短五年中可实现而且必须实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

  A.医疗服务供给要以需求为导向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持续快速提升,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客观地承认,医疗服务的整体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远未得到根本解决,突出地表现在医疗服务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中西医两种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布局和供给能力严重失衡,医保领域覆盖率高、保障度低的问题依然严重。

  在供给总量方面,医疗机构、床位、设备、人员等服务要素的增速,大大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也远远落后于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求的增长,总量不足正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的瓶颈所在。在资源布局方面,新增医疗机构大多集中于大中城市,县乡以下医疗机构增速缓慢,当下许多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也很少将医疗服务纳入重点范围。在中西医两支力量方面,除专业化中医医疗机构外,各级各类医院的中医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有些县级中医机构被撤并,或仅在综合医院加挂中医院的牌子,实际上不具备中医服务能力。凡此种种,形成了成千上万的慢性难治性疾病患者远距离求诊,中心城市大型医院不堪重负,患者和医院均告无奈的现象。

  因此,进入全面小康时代,破解医疗服务难题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坚持需求导向。一要适度调高增量,补齐以往总量不足的短板。二要破除所有制壁垒,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服务。三要立足均衡发展,新增服务能力全部向县乡以下及新城镇布局,实现依靠技术能力提升,而不是单靠转诊程序和报销标准等行政强制的分级诊疗。四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切实形成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医疗服务模式和优势。五要全面深化医改,在确保医保参保率持续扩大和较少增加缴费额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主导作用,持续提高报销比例和保障力度。

  B.医学人才发展需要“中国方案”

  中西医并重既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也是我国医疗工作的显著优势,但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要依托人才。换言之,没有足够的医学人才,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医疗服务。而全面小康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建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基础上的全新需求,已大大超出了我们所熟知的或已经习惯的一般性需求,对医学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有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当下面对的许多矛盾。

  在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面前,以往那种从财政供养能力出发核定医疗机构编制的模式,与需求为主导的服务理念之间不相适应,必然会严重限制医疗行业人才数量的合理增加。医疗服务领域需要的是不同学科、不同层级、不同能力的专门人才,而当下医学教育所坚持的统招统考、统编教材、知识雷同、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全面覆盖、科学布局、就近医疗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客观现实是,当广大的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服务水平下行、保障能力滑坡而不断呼唤医学人才时,大量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却处于就业困难的境地,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产销失衡怪象。这一系列结构性矛盾是全面小康时代医疗服务发展进程中的最大短板。

  近来,媒体出现一个热词叫作“中国方案”。直面医学人才发展难题时,同样也必须探索一个系统解决和精准解决相结合的“中国方案”。对于人才总量不足和核定编制限制的矛盾,不能简单采取放松编制的办法,而是要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增设服务机构、扩充技术岗位的途径,整体提升专业人才的消化吸收能力。对于医学人才同质化的问题,应当认真思考当前医学高校专业目录是否符合需求导向的原则。对于专业人才通向基层之路梗阻的问题,应当从薪酬待遇和职称条件两个途径设计精准性方案,可以考虑基层薪酬高于大中城市薪酬、基层职称设置专门评审条件和程序等途径加以解决,以期打通人才通往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C.医学科技突破需中西医并进

  我国作为同时拥有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文明大国,理应在经济社会整体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全力推进中西医齐头并进,不断实现医学科技领域的新突破。

  21世纪以来,以基因工程、蛋白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工程等为标志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突飞猛进,尤其是我国科学家不甘示弱,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鼓舞的势头,应当持续保持。特别是要有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及早规划将这些基础性成果尽快转化为应用型成果的路径。

  而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原创性生命科学,在全球化科技竞争的格局中具有独特优势,应当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同时发力。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滞后的理论很难适应生动的实践。青蒿素获诺贝尔奖之所以引发是否属于中医药项目的讨论,原因就在于我们规定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才是中药,而中医关于疟疾的理论,长期围绕“半表半里”“少阳”等患病部位展开,却始终未能锁定“邪郁少阳”之“邪”的实质进行深入研究。显然,“半表半里”理论与“疟原虫”之间是有距离的,是难以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的。这种尴尬现象再也不应当继续下去了。此外,以望闻问切为标志的信息采集技术,以辨证分析为标志的信息处理技术,以理法方药为标志的预防治疗技术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诊疗技术体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优势技术显现出了创新升级的内在品质。例如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动力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与中医学对接,完全能够实现望闻问切技术的创新升级;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完全能够实现辨证分析技术的创新升级;通过现代生物制药工程,完全能够实现中医制药和给药技术的创新升级。以此为突破,中医学将是另外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