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童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十三五”时期,要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际和需求出发,继续推进“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
通过顶层设计,理顺全省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应急综合协调功能,明确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明确行政级别,规范人员编制,加强专业化应急队伍建设,落实应急值守人员经济待遇。强化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以及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和明确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责任人员。建立省、市、县政府应急办和行业职能部门负责人垂直晋升提拔制度,确保业务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化。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三个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防控制和社会共治三个防控体系。
强化基层应急预案的动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因地制宜、多角度多维度推动基层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应急预案,通过应急演练修订应急预案,通过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和广纳意见修订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均可以向有关预案编制单位提出修订建议。组织开展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的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规范演练行为,确保安全演练。加强民族、涉边地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同时,根据突发事件中出现的新类型和应急救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
完善全省统一、综合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解决部门和行业信息条块分割的问题。整合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信息资源,信息的采集、汇集、储存、会商、分析、预警、举报、报送、发布、传输等,实现统一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系统分散的预测预警信息资源,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和研判。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预测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安全事件情报信息汇总、研判等机制。建成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处置的突发事件全过程早期预报预警发布平台。
定期交流互动,推进区域性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西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首先,健全区域应急联动的体系构成。在构成要素上,建立政府、专家、社会三类主体构成的应急管理系统,加强西部区域应急联动体系中各子系统的建设。在组织结构上,区域应急联动机构的第一层次为区域应急管理委员会,第二层次是各地应急管理办公室,第三层次为各地方政府的专业部门。在功能作用上,本着“集中指挥、统一调度、信息集成、资源共享、专业分工、分层负责”的原则,健全区域应急联动的基本职能:危机监控与处理职能,资源整合职能,服务功能,信息公开功能。其次,完善区域应急联动的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的设计上至少应解决三个难题:指挥和属地管理,上下对接和区域互连,广泛参与和合作共治。最后,提高区域应急联动的技术水平。管理层面上关键在于如何将各地公共安全管理系统与区域应急联动系统无缝对接。科技层面上包括区域公共安全的规划、区域公共安全的预测和评估、区域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区域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区域公共安全管理的优化等内容。应急联动的制度化也是衡量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推进依法应急。加强与完善应急信息的受理、上报、核实、督办、发布等管理制度及机制建设。健全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明确党委负责人和政府负责人的应急处置责任和权限。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应急值守人员的职责和待遇制度,基层应急(灾害)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应急财政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作者系甘肃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