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祁连山,哺育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下)
黑河
祁连山降雨丰富的东部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祁连山降雨丰富的东部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分布有许多国家森林公园。
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在祁连山被众多高大的山峰截住,丰沛的降水滋润着祁连山东部山区,山坡上林木茂盛、郁郁葱葱,河水在盆地间蜿蜒流淌。即便在祁连山西部气候干旱、降雨稀少的地区,也会因为海拔的升高,降雨而随之增加,但到达某一高度后,又会逐渐减少,在雨水丰沛的地方形成一条横向发育的森林草原带。图为焉支山森林公园。
冰川融水和山区降水形成祁连山水系,水流在山间宽谷盆地汇集成河,流向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形成了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北大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党河水系,而且一个水系对应一座城市。从河西走廊东面算起,石羊河对应着武威市,黑河对应着张掖市,北大河对应着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疏勒河对应着玉门市,党河对应着敦煌市。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极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一条条河流,养育了河西走廊一个个城市,而且水量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的规模。
在所有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中,最为著名便是黑河,它发源于祁连山中段,是河西走廊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仅次于塔里木河的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孕育的张掖市是河西走廊中最大的绿洲城市。黑河古称弱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中的弱水即指黑河。古时,这条河曾穿过河西走廊向北流入内蒙古高原的额济纳旗,在那里形成了浩大的湖泊居延海,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南部干旱地区在黑河的滋养下曾是牧场。
祁连山的北麓有大片水草丰美的草原
在祁连山北麓的山脚下,有一片水草最为丰美的草原——祁连山草原。每到夏季,绿毯似的草原一直延伸至祁连山脚下,一群群牛羊点缀其中,远处的祁连山白雪皑皑,直耸天际,整幅画面充满田园牧歌式的静谧。当你在祁连山东部蜿蜒曲折的山谷和森林间穿行,翻过焉支山就会与这片碧波万顷的草原相遇,眼前豁然开朗,心里也不由为之震撼。
草原是祁连山很重要的景观,祁连山草原总面积约达2.4万平方公里,是张掖一带大草原的统称,如果按不同地理类型划分,可大致分为高山草原区,包括肃南县、山丹县和民乐县的大部分地区;中部低地草甸区,散布于甘州、临泽和高台等地;荒漠草原区,主要位于绿洲外围和荒漠边缘。
其中名气最大的要数大马营草原,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湿润,是世界第一大军马场——山丹军马场的所在地。自西汉开始,山丹军马场成为历朝历代的军马饲养基地。若论水草丰美,要数肃南县的夏日塔拉草原,这里曾是匈奴浑邪王的牧地,之后回鹘人和蒙古王也选择这里作为驻地。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说这一片草原是“黄金莲花草原”,“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
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草原,清代学者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说:“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每当夏季,夏日塔拉草原上开满了银色、粉红色和金色的野花,尤其是高山夏季牧场上,整个草原一片金黄。生活在这里的裕固族牧人驮着自己的帐篷,赶着畜群,整个夏季和秋季就在这金色花海中游荡。每一次走在祁连山的山川草原间,那碧波荡漾的草原,盛开的白色火绒草、金黄的哈日嘎纳花都让我心动不已。
自古祁连山便是各个游牧民族活跃的舞台
除了祁连山北坡的草原,在祁连山南坡的青海湖边也有大片美丽的草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祁连山南北坡的高山草原成为各个游牧族群活跃的舞台,这里水草丰美,湿润多雨,非常适宜畜牧业,曾有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和哈萨克等族群在这里繁衍生息。
冬季,祁连山腹地背风面阳的低山地区雪并不大,不会全部覆盖住牧草,是极优良的“冬窝子”。夏季,牧民把畜群赶到地势较高、气候凉爽的高山草甸地带,将这里作为他们的夏营地,并度过一年中最欢乐和舒心的季节。
近年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在祁连山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游牧民遗存,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人们称之为“火烧沟类型文化”。这种游牧文化生产极为发达,出土的器物有家畜骨骸、骨制的生产工具、红铜、青铜器等,这一类型的游牧文化距今有3500—5000年。在祁连山的许多山岩上,还刻有史前时期游牧人遗留下的岩画,内容以动物、狩猎、放牧和祭祀等内容为主。
数千年来,不同的族群为了沟通南北,在祁连山东西绵延千里的高山谷地间寻找通道,这其中最著名的是民乐县东南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隘路。扁都口也被称为“大斗拔谷”,自古为甘肃河西走廊通往青海湟中的捷径。扁都口长28公里,垭口的海拔3500米,峡谷两边是陡峭的悬崖和群山,在古代的确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资治通鉴》中记载,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自张掖(今甘肃张掖)东还,“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雪晦冥,……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由此可见扁都口的崎岖险峻,那时想穿越那百里山峡有何等的艰难。
扁都口一直是各个不同的族群相互联系和往来于甘肃及青海之间的重要通道,匈奴单于的骑兵,汉朝的远征军,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的吐蕃军队,13世纪的蒙古军队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早在400年前,裕固族(尧熬尔人)从阿尔金山东迁到了祁连山,1959年后居住在祁连山南麓的裕固族也全部迁到了祁连山北麓,成为祁连山最有代表性的土著居民。在祁连山腹地游牧的裕固族认为,祁连山自西向东有13座神山,在银色海浪般的雪山群峰中直矗天际。这些山峰在他们的心中是神灵栖息的地方,他们相信每座山的神灵在护佑人们的同时也监督着人们的行为,他们相信天地之间的神灵、先辈们的亡灵和他们这些生者息息相通,相互依赖。
历史上,祁连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等至少三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之地。祁连山地区的古代居民羌、氐、月氏、乌孙、匈奴,再后来就是吐蕃、回鹘和蒙古……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一个个迥然不同的族群在祁连山的山间草原和河西走廊上出现,祁连山不只给了他们家园,也是他们的精神依托,从山那里获得上天庇佑,获得智慧和力量。
水从祁连山来
从2009年以来,我已经4次前往祁连山,穿越了疏勒河、北大河、黑河、石羊河和布哈河等这几条主要河流,为日益严峻的西北缺水形势寻求解决之道。2009年9月我带领的“为中国找水”考察队从新疆出星星峡进入甘肃省柳园,在玉门稍作休息,就开始穿越祁连山的疏勒河。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发源于祁连山脉疏勒南山和托勒南山之间海拔5174米的岗格尔肖合力冰川,向西流淌后又转向北,经玉门市至瓜州县后基本断流消失于尾闾沼泽,全长560余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
我们从几乎废弃的老玉门城出发向南行,疏勒河离开城市绿洲就进入了祁连山的山前戈壁,这里已经建成6级水电站和大面积风电场,倾斜的戈壁滩上人工垒起来一条渠化河道,并利用落差建成梯级水电站,旁边的天然河道中难见流动的水。进入照壁山峡谷就看到新建成的昌马大坝和水库,这主要是为下游戈壁上的梯级水电站调节水流量之用。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们进入了祁连山腹地。
矿区公路沿石洞沟伸向山里,我们前行至将近海拔4000米的地方,突然大雾涌来,路也没有了,越野车陷在陡峭泥泞的山坡上,最后只好退回嘉峪关再寻他路。第一次穿越疏勒河失败后,2013年我又再次前往,沿途所见水情令人堪忧。祁连山北坡冰川是河西走廊众多内流河的发源地,是维系河西走廊城市经济带的生命之源,长期以来已经建成一系列水利工程,并且在不断进行扩大和延伸,已经是过度利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大量矿山开采至祁连山,开采规模更让人触目惊心,这无疑给河西走廊本已十分严峻的水资源、水环境形势雪上加霜,祁连山冰川型河流将随着气候变化和水源地核心区的矿产开发而退化。如果继续无视祁连山脉的水资源综合功能和维系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不可替代性,仍然以GDP为追求目标,继续向资源性开采和粗加工型的产业发展,甚至进入到上游水源地,河西走廊无序的城市扩张等都要为区域水资源危机带来更多更大的隐患。
据微信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