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正文
投稿

开创大国外交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2016-03-18 14:26:3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开创大国外交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对外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苏长和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对外工作上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三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牢牢抓住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坚持同世界各国共建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东方大国、发展中大国、文明大国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全面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布局基本完成,大国外交的理念和实践特色愈益鲜明。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担当。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必须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细心观望,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在对外工作方面,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就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把服务服从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大国外交的基点;在国际关系史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反对个别国家否定二战的历史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防止国际关系偏离和平发展的正道。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一致的。在对外关系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也不走对抗冲突的险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场合多次阐述中国大国外交鲜明的价值立场,包括维护主权平等的国际秩序,反对任意颠覆他国合法政权;和平共处,不搞结盟对抗;共同发展振兴,不认同你输我赢;共同安全,不搞势力范围、不找代理人、不填补真空;等等。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当今世界,冷战零和思维仍然存在,世界仍不安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同时在国际上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认识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点,摒弃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不安全之上的旧思维,反对对抗冲突的零和安全观。在和平发展问题上,中国主动把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对自己的约束,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但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中国的核心利益。

  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已经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统筹规划是中国制度体系的内在组织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注重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统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重视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的协调,强调提高为转型中的国际秩序定规则定方向的能力;在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制定中,突出调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的能力建设,构建既有活力又能抵御各种风险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中,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结合;等等。

  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时代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知识界人士都在思考国际体系转型和21世纪国际秩序问题。国际关系是退回到西方国际关系史上周期性的冲突对抗状态,还是摆脱陈旧观念和实践的束缚、步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轨道?这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的“世纪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出访20次,累计138天,外交足迹遍布各个地区主要国家以及重要国际组织。目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伙伴关系已经覆盖了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层次和网络,体现了我国大国外交布局的全面性。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对新时期大国关系良性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中国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以亲诚惠容和真实亲诚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互联互通,打造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践行主权平等的外交价值观,重视同小国建立大小规模不等的新型关系;积极推动存量国际组织改革,使其更加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力量格局,同时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等新兴国际组织,为国际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增量增益效应。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重在规划和落实。近年来,中国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尊重和照顾彼此国情前提下,将各自国情、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衔接对接起来,制定了双边外交五到十年发展规划,着力构筑合作共赢关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意基础,带动更多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国外交发展规划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在治国理政上的组织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接力奋进在外交领域的体现,是中国外交鲜明的实践特色之一。

  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在中央政治局关于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变革是大势所趋,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年来,中国为全球治理改革和完善贡献了许多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事务管理中的影响和能力显著提升。

  习近平同志关于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和论断,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论述是一致和统一的。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日益需要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下统筹考虑。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外部环境考验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和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面对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制度和规则变革,中国不能缺席,必须将推动全球治理法治化与积极争取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力和制度性话语权结合起来,做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统筹工作。第三,重视将中国的全球治理倡议和方案同别国国情结合起来,不强人所难、不输出自己的模式,努力将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与对方国情和规划衔接对接起来,寻求互利合作的最大公约数。第四,全球治理经验和成果应为更多国家及其人民所分享,倡导各国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尤其重视发展议程的落实对推动形成更为均衡的国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是中国制度体系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理念。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国际事务按照协商民主精神来处理。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国际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商量着办”体现了互谅互商的协商民主精神。世界上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动辄以武力和制裁方式处理,不是各国和谐共处之道。因此,全球治理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新理念。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共商、共建、共享成为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

  共建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时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一个人、财、物、智日益互联互动的世界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为了顺应世界历史的这一发展趋势,习近平同志在对外工作的多个场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外方代表时,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将坚持同世界各国建立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为基础。当今世界出现了一股以否定主权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思潮,将世界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不得其解归咎于主权观念过时了。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主权平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是保护小国、弱国生存和安全的屏障。一旦失去这道屏障,国际关系就很容易倒退到19世纪西方主导的丛林政治之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确立正确的共同价值观和文明对话模式。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习近平同志在出访演讲中,阐述了在一个多元多样多极的世界中不同文明和国家并行不悖的多元共生文明观。当今世界,以个别国家的价值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南,或者“道不同,互相讨伐”,既不符合文明和价值观多样的现实,也违背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容易助长干涉主义。正确的共处共生之道,应是在互相尊重各自价值理念、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治国理政和文明对话交流,互相为学为鉴、取长补短,促进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