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正文
投稿

生态平凉不是梦——平凉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眸之环保篇

2016-03-14 10:35:55 来源:中国甘肃网-平凉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生态平凉不是梦——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眸之环保篇

  记者 刘英娜

  “看起来不像吗?我今年都68了。”正在南山公园晨练的杨晓峰老人伸出手指比划着。只要不是雨雪刮风天气,他每天都会到城区的南山生态公园转几圈。“说实话,环境质量就是越来越好了嘛。”杨晓峰说,去年夏天,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休假回家,直感慨平凉“天蓝”“空气好”“宜居”。

  拥有蓝天白云,依傍青山绿水,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期望,也是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十二五”以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实施污染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风险防范五大工程为抓手,强化领导,加大投入,集中攻坚,在削减排放总量、确保水质达标、改善大气环境、解决突出问题、建设生态平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重拳治污强力减排

  “锅炉一烧就不敢开窗户,桌子上的黑灰一直擦不净。”张平朗家在小区的最南侧,离供暖的锅炉很近,每到采暖期,锅炉燃烧产生的粉尘都让他痛苦不堪。两年前,小区里通了“大暖”,锅炉停了,烟囱“倒”了,他也终于可以开窗透气了。

  关停分散式燃煤锅炉,在平凉城区全面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多年来,平凉城区的采暖方式为分散式燃煤锅炉供暖,一到冬天,城区的空气质量就直线下降。而关停燃煤锅炉,将原本依靠这些锅炉供暖的用户和单位管网并入集中供热管网后,每年可减少因供热燃煤排放二氧化硫0.88万吨、氮氧化物0.31万吨、烟尘2.6万吨。

  一根根倒下的烟囱减少了大气污染,让广大群众头顶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也让李莉朋友圈里晒出的天空颜色,成了远在北京的同事们羡慕的“天天蓝天”。

  李莉大学毕业后就在北京上班,去年,生了二胎的她回娘家来休产假,平凉的好空气让她的大宝和二宝不必再整天闷在家里。“小时候老想往外跑,现在觉得平凉也不错啊,至少有蓝天,有新鲜的空气,对孩子的健康非常有益。”李莉说。

  为了头顶的这一方蓝天,这一口清新的空气,我市持续推进减排治污,五年来,共争取中央、省级减排专项资金6300多万元,累计投资25.94亿元,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54个,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华能平凉发电公司的“烟尘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前,华能平凉发电公司环保监管中心环保主管颜华告诉记者,这个系统全天候对厂区的烟尘排放进行不间断的适时监控,每一分钟向省、市的环保监测平台传输一次排放数据,杜绝了任何偷排的可能。2014年7月1日,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这部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严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制定的行业标准甚至高于国家标准,而华能平凉发电公司的各项排放指标比新《标准》还低。

  经国家环保部核算,“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削减化学需氧量7076吨,氨氮400吨,二氧化硫27600吨,氮氧化物29233吨,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之内,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

  改善水质保护水源

  黑鹳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种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呈减少趋势的鸟类,近段时间却在泾河平凉段现身,《平凉泾河湿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消息也被多家媒体转载。实际上,近几年,甘肃太统——崆峒山保护局在泾河、水库坝面等湿地共监测到湿地鸟类5目8科23属40种和亚种4000多只,赤麻鸭、秋沙鸭、白鹭、鸳鸯等戏水泾河的画面平凉人也习以为常,不少水鸟甚至已经在平凉“安家落户”。

  湿地鸟类的增多是对平凉水环境的“褒奖”,是我市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的成果。

  “十二五”期间,以造纸、煤矿、制革、淀粉、屠宰等行业为重点,市上深入实施了水污染治理项目,共完成28户煤矿、5户淀粉厂、3户造纸厂、5户农产品加工厂和2户涉重金属企业的废水治理,实现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有效减轻了泾河地表水污染负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泾河地表水除长庆桥断面外,首次从劣Ⅴ类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水质监测标准有20多项,是相当严格的,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会被否定。”平凉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赵勇芳告诉记者。

  水是生命之源,保证老百姓的安全饮水,是最基本的底线。在全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排查整治中,除静宁东峡水库因跨界污染外,平凉城区和各县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以平凉城区两处饮用水源地,养子寨水源地和景家庄水源地为例,市环境监测站对水源地的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每次监测23项,每月向省环境质量监测中心上报监测数据。水厂化验室每天对水质进行游离余氯、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和PH值六项检测,水样每月在平凉市疾控中心进行化验,每年在上海疾控中心或省一级疾控中心做106项的全分析。

  “这几年的监测报告显示,所有项目都达到国家5749饮用水标准,水质稳定,长期饮用是安全的。”平凉市疾控中心检验所所长贾忠建说。

  绿水青山生态家园

  “今年8月份育苗基地流转了我家3亩地,流转费收入1700多元,我在育苗基地打工,2个月就挣了3000多元。”崇信县铜城工业园区赵湾村农民赵玉璧算了一笔账,他发现种植油用牡丹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产业开发涵盖一二三产,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2015年,我市抢抓国家建设800个木本油料生产基地的良好机遇,计划在适宜区建成100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大力发展这一新兴优势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我们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而言,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市上既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又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五年来,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5%和48%以上。

  2015年“五一”,崆峒山人气指数爆棚,根据央视景区云互动平台的游客抽调显示,平凉崆峒山5月2日人气指数列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故宫。我市王母宫、云崖寺、龙泉寺、太统山、十万沟等景区也吸引了众多游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都是奔着平凉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的。平凉雪域云燕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成为现在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生态养生”是我市力推的重点养生名片之一。平凉森林覆盖率达到22.3%,主要景区负氧离子含量均在2700个/立方厘米以上,游客对好空气的推崇使得平凉发展养生旅游有了新落点。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300万人次和70.5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2.1倍和2.4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2011年,平凉市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我省14个市州中,惟一荣获这一命名的市。在此基础上,我市大力开展绿色生态创建,全市11个乡镇获得称号、31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174个行政村获得91个单位获得“四绿”创建单位称号,市环保局被环保部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灵台县、泾川县被命名为“全国绿色名县”。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平凉日报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