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省情 正文
投稿

【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十二五兰州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生态建设蓝图绘就

2016-03-11 08:08:4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全国百家网络媒体总编看重庆

治国理政进行时

这三年 治国理政新实践

  绿映白塔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唯有切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蓝天常在、永续发展。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的兰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上游加快区生态修复与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现实选择。

  “十二五”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要求,全市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兰州大局,立足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促进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通过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管理,加大资源培育力度,壮大富民生态产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创新生态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筑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市城乡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五年时间,坚持全面落实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营造林53.82万亩(人工造林33.82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天然林保护,落实管护面积152.43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实施面积158.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一五”末的12.21%增加到16%。

  五年时间,坚持积极落实城市绿地系统中长期规划,以项目为抓手、以管理为保证,同步推进城市公共绿地与专用绿地建设,实施了黄河风情线提升改造工程、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五泉山、白塔山、兰山公园、雁滩公园、兰州植物园、兰州碑林等公园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建成了一批小广场、小游园、小绿地,完善了城市主次干道林荫路系统,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五年新增、改造城市绿地2345.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累计达到6615.6公顷,绿地率由“十一五”末的25.07%增加到32.46%,绿化覆盖率从28.17%增加到3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93平方米增加到10.87平方米。

  五年时间,坚持企业化运作、工程化造林、集约化发展,经济林果产业、种苗花卉产业朝着区域优势突出、产品结构多元、产业集群明显的方向发展。全市经济林面积发展到35万亩,年产量1.6万吨,年产值3亿多元;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繁育基地2万多亩;花卉产业做优、做特、做精已成为业内共识,粗放型经营逐步转向集约化经营,以产定销逐步转为以销定产,由专而特、由特而精成为发展主导方向,全市千亩以上的花卉特色种植示范基地达到20个,栽植面积12万亩,其中由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发展的面积95%以上。同时,鲜切花卉、盆景花卉等观赏花卉生产及扦插繁育,品种多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已有了坚实基础。

  五年时间,按照“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的总体思路,举全市之力,快速推进兰州新区的生态建设。2011至2014年,共计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其中:环城山地植被修复完成3.5万亩;北部防风御沙林带林网完成3万亩;优质经济林基地完成7万亩;核心区道路、公园、厂矿、居民区绿化完成2万亩。并顺利完成了兰州新区生态建设工程向新区管委会的整体移交。

  五年时间,完成了全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并与全省同步,有序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林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建立林下经济示范点32个,通过林权流转,有序推进了林业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了生态建设系统职能,理顺了关系,完善了机构,整合了力量,使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了全市城乡生态建设发展的要求。同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稳步推进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逐步实现了执法由多头分散向集中执法的转变,整合了资源、规范了程序、提高了效能。

  五年来,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促进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紧扣建设高标准的森林生态体系、较完整的湿地生态体系、高效益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的森林安全体系,紧扣生态富民,全面实行工程化造林、区域化布局、连片化发展,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方式七个方面的转变,即:

  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变补助性造林为工程化造林;

  变高档树种为适生高成活树种;

  变生态型林业为生态经济型林业;变零星分散造林为相对集中连片造林;

  变群众性义务植树为基地化的义务植树;

  变单一投入造林为多元化投入造林。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