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张铁军
家乡的空气质量让北京同事很羡慕
中国甘肃网3月8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特派记者 郭兰英) “我在兰州出生,兰州长大,直到19岁考上大学离开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直工作到现在。”3月6日,面对全国两会兰州市北京前方新闻中心记者的联合采访,现任北京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的张铁军脸上露出了老乡见老乡的惊喜。
兰州轨道交通的客流预测要留有余地
张铁军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个人的职业经历与中国经济、北京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他参与了北京CBD(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见证了北京CBD的成长、发展和壮大。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CBD已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无论在城市形象、经济贡献、都市活力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代表性。
张铁军告诉记者,他每年都会回兰州,看望家乡的亲人、同学和朋友。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时间比在兰州还长,但对兰州依然亲切。
作为国内优秀的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张铁军结合北京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谈了谈对兰州城市交通、兰州新区建设等方面的看法。
张铁军说,“带状”城市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的效率非常明显,兰州恰恰符合“带状”的地理特征。北京轨道建设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是可以借鉴的:首先,由于地下建筑的不可逆性,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希望兰州轨道交通在客流预测方面要留有余地,超前设计。第二,要注重地铁的换乘,注重地铁与公交的换乘、接驳,提高市民公交出行的便利性,改善舒适性。第三,要注重规划交通站点与周边土地的综合利用,最好能做到一体化的开发。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最大效率发挥轨道的服务和带动作用;二是提升了土地价值,增加了经济效益;三是这些地区将成为新的城市活力中心,丰富了市民生活,完善了城市功能,可谓一举多得。建议新区产业研究应优于空间规划
张铁军说,对兰州新区的整体情况不是很了解,但结合北京新城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希望对兰州新区的建设有所帮助。
张铁军介绍,北京新城建设也经过一段曲折的过程。最初是卫星城——新城,规划的功能更全、更综合,相对独立发展,对主城的依附更弱化。而实际却不尽如人意,三个重点新城中,出现了“通州——有城无业”、“亦庄——有业无城”、“顺义——有城有业”的特点。北京亦庄与兰州新区的规模非常接近,经过20多年的建设,今年GDP超过1000亿元。
张铁军建议,兰州新区在建设中要转变建设模式,产业研究应优于空间规划,要从由“壳”到“瓤”,再由“瓤”到“壳”。同时,利用兰州的智力优势,顺应国家产业转型的大战略,做好产业的升级换代。
城市尽量多一些“街道”而不是“马路”
兰州老城区的街道尺度非常好,道路很密,两侧商店很多,是一个适合步行的城市。不像在北京,走路时候会很痛苦。
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数不多的沿用西方城市建设理念,以城市设计手法进行设计的城市。张铁军从专业的角度,对兰州城市品质提出建议:首先,希望能加强城市设计,从提高全市城市设计水平的角度来提升城市品质;其次,一定要注意,尽量多一些“街道”而不是“马路”。要坚持兰州已有的“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肌理,尽可能多地在街道两侧设置公共设施;第三,进行环境整治,规范街道家具、植被绿化、广告牌匾、标示标牌。同时做好维护,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
结束采访时,张铁军感慨地说:“这几年最自豪的是兰州的空气质量提升很大,这让我们在北京工作的同事们很羡慕。祝愿家乡越来越美丽,人民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