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天水 正文
投稿

天水武山:打造西梁示范模式 推进富民产业发展(图)

2016-03-07 09:22:54 来源:中国甘肃网-天水在线 作者: 责任编辑:赵凌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16甘肃春耕生产进行时

行进陇原-三农故事

  武山县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涉及四门、洛门、城关3乡镇25个行政村,5450户26000多人,区内耕地41100亩。该区域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6、7、8、9四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40%以上,雨热同季,复种短茬秋菜条件优越。近年来,尤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武山县把复制推广“西梁模式”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举措之一,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6万元,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加强试验示范,强化宣传引导,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生产方式,着力打造西梁两年三熟粮菜高效生产旱作农业综合性示范区。

  一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农民收入基础。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生产方式,提高旱作农业水平,为该区群众找出增产增收的途径,武山县通过扶贫项目推动不断试验示范,积极引导该区域群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间套复种、轮作倒茬等旱作农业技术,已形成“4321”协调平衡的种植结构。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正茬和油菜茬、小麦茬复种全膜豆角为主的增收模式,错开播种时间,不仅确保了农户从6—10月均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形成了“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麦—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麦—菜瓜”等多种两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粮、油、菜协调均衡发展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麦—豆角”两种模式两年三茬作物总产值可达8000元;“全膜玉米—冬小麦—菜瓜”模式两年三茬作物总产值4600元以上。

  二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多年来,该区域依托各类项目支撑,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把自主创新和通过项目建设、引进新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立足试验搞示范,依托示范促推广,进一步扩大了各类新技术示范推广规模。依托全膜玉米推广项目,实现一切作物栽培全膜化;依托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推广了土壤培肥、秸杆还田等一批新技术,进一步增强了技术服务手段与能力;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各类作物配方肥,实现了节能增效;依托高产创建项目,大力推广了玉米氮肥后移技术等高产技术集成组装配套,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狠抓农民技术培训,每年不定期举办各类农业新技术培训活动,年培训农民均在5000人次以上,发放各类资料10000余份。通过各项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多年的积极试验、示范、推广,不断优化各类作物品种结构,形成了新技术、新品种集成推广的早作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三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着力打造西梁两年三熟粮菜高效生产旱作农业综合性示范区的基础上,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途径,依托扶贫项目实施,整合部门项目资源,硬化村组道路150公里,砂化贫困村村组道路30多公里,实现行政村、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让群众彻底改变看天气“脸色”出行的方式;在农机具购置上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引进旋耕机、小型农用车等生产工具,农业生产逐步小型机械化。改造危旧房屋400户,力争三年内完成所有贫困群众危旧房屋改造项目。结合南部安全饮水续建工程,在康瓦坪、上沟、黑沟、杨坪等4村完成安全饮水项目,自来水进村入户,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

  经过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目前该区域已成为集万亩全膜玉米、万亩正茬及复种蔬菜、万亩原膜二次利用于一体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粮、油、菜协调、综合发展的旱作农业示范区,已成为武山县山区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的增收产业,持续增加农业收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展示窗口,代表了武山县旱作农业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天水在线 责任编辑:赵凌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