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找准着力点
——对张政民著《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研究
陈兴鹏
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甘肃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且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我省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要求,谋划和推动甘肃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我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在解决“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出发点是在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关键点在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继而扩大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着眼点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攻坚战;侧重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增加“人力资本、土地资本、资源资本、金融资本、科技资本、公共资本、社会资本”等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能。而甘肃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省,这一改革又如何“接地气”呢?有学者建议我看一下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近日,当我对这本专著和作者多年来公开发表的近二十篇经济论文进行研究发现,甘肃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发力:
一、必须在特殊地位上发力,把“补短板”作为解决最突出发展问题的中心环节。作者认为,一个地区在全球、全国发展中所具备的战略地位,决定着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担当角色作用的发挥。甘肃是“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和谐发展的有机纽带、国家建设的战略通道、西部开发的经济走廊、亚欧大陆的重要桥梁”,站在历史跨度上看甘肃省情的特殊性,站在国家高度上看甘肃地位的重要性,站在发展角度上看甘肃困难的复杂性,站在区域分工中看甘肃优势的不可复制性,把补短板作为解决最突出发展问题的中心环节,以解决水约束、交通约束、生态贫困约束、环境资源约束、制度体制约束为突破口,在解决资源-资本瓶颈上实现突破,在解决生产-生态瓶颈上实现突破,在解决创业-就业瓶颈上实现突破,在解决人口-人才瓶颈上实现突破。
二、必须在优化布局上发力,把大兰州这个“十字中心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的产业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和服务中心。作者认为,从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等生产力布局入手,优化发展是关键,即一手抓优化空间布局,一手抓优化产业升级。在国土战略优化、战略布局中,构筑“主轴联通,中心带动,圈区相济,组团起飞”的空间发展体系。把甘肃经济发展的主轴放在沿西陇海兰新交通主干线和南北交通大通道上,重点构建好七大圈区,力争把国家能源通道转化为“甘肃经济走廊”,把西北资源高地转换为“甘肃制造高地”,以发展城市经济为龙头,从解决“东西不快,南北不通”的交通问题入手,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为先导,以工业强省为主战场,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必须从发挥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上发力,把甘肃建设成为全国的绿色屏障、绿色水库、绿色有机食品等生态产业基地。笔者认为,没有污染的土地是当今世界的稀缺资源。把我省仍处在自然状态、人畜作业及生产环境、生产资料较为清洁的传统农业直接转化或嫁接为现代有机农业,以解决有机食品生产的有限增长与人们日益对安全、健康有机食品无限需求的供求矛盾入手,规划和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水平、有品牌、有知名度的有机蔬菜、瓜果、杂粮、畜产品、药材等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针对河西千万亩沙化耕地,采取种草养畜、保护地耕作、发展有机沙产业三位一体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肥、保水和表土覆盖强度,把河西农牧交错带变为有机产业带。对黄土高原3000万亩失水、失土、失肥的“三跑田”,进行综合有机改良。对因生态恶化致穷的43个国列贫困县,因有机资源最为丰富,从发展有机农业入手,把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捆在一起解决。
四、必须从破解水资源和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上”发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以全要素生产效率最大化,废物排量最小化和无害化为目标,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作者提出:把甘肃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重点,放在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效益上,以提高水的生产力为核心,构建水循环圈;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重点,维护和建立区域生态平衡圈;以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为突破口,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循环圈;以提高资源效率为中心,建设生态工业循环圈;以企业清洁生产为手段,建立企业资源闭路循环圈。把控制成本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通过对区域系统全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必须从供给公共生态安全产品上发力,加快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步伐。甘肃省情的重要性决定了甘肃发展既要肩负起发展自己的重任,又要担负起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生态安全的重任。把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工程来抓。把甘肃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建设重点省、国家能源和低碳经济建设大省、国家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示范省、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及生态通道建设大省、国家旱作特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省、国家生态水利建设重点省、国家生态扶贫攻坚重点省、国家自然旅游开发重点省、国家中藏药及生物产业基地省”,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的问题,从拔穷根入手,加快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六、必须从供给特色稀缺产品上发力,做大做强做精青藏高原有机生命健康产业。充分利用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优势,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及人群健康为核心,紧紧抓住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开发的独特性、市场供给的短缺性、消费需求的安全性、价值效益倍增的特点,打造青藏高原有机产品高地、生命产品高地、健康产业高地、乐活旅游高地、清洁能源高地、环境友好型工业高地,以实现强壮中华民族后代,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七、必须从做好降低经济发展所支付环境成本“硬文章”上发力,加快产业、科技、环保高度融合发展。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不环保、环保不经济、科技不绿色”的困境。破解当前困境,出路在于加快产业、科技、环保高度融合。具体路径是从“三个绿色化”(产业绿色化、科技绿色化、环保绿色化),“二个产业化”(科技产业化、环保产业化),“四个层次”(有机融合、同步升级、弯道超车、转型跨越)上加快产业、科技、环保高度融合发展,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成本,加快经济社会持续有力增长。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民建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国土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