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学者论范 正文
投稿

多管齐下治理文化市场“低俗病”

2016-02-22 08:54:5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多管齐下治理文化市场“低俗病”(热点辨析)

  方卿

  近些年来,一些文化企业过度追求文化产品的销量、票房、收视率或点击率,导致文化市场“低俗病”久治不愈。对此,有人认为,文化市场“低俗病”是由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造成的,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不可否认,文化市场“低俗病”有市场化的原因,但市场化并不是造成文化产品低俗的根本原因。市场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手段,市场的逐利性有可能导致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者忽视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导致文化产品低俗现象,但市场并非文化发展格调和品质的决定性因素。真正决定文化发展格调和品质的因素是人,包括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者、消费者、市场管理者。简单地将文化产品低俗归咎于市场化,忽视人的根本作用,在治理文化市场“低俗病”上就会抓不住关键,甚至会为一些人盲目逐利和相关部门不作为提供借口。

  我国当前的文化产品低俗现象,与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不强、对健康文化消费需求培养不够、对文化市场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首先,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者是影响文化发展格调和品质的关键角色,其创作生产动机或目的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文化产品的格调与品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诱惑,使得一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者迷失了方向,不顾社会效益,创作生产低俗文化产品。其次,文化消费影响着文化产品的格调和品质。文化消费是文化创作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所在,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数量规模和价值取向等直接影响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消费稳步提升,文化市场日趋活跃,反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主流。但与此同时,多元文化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教育引导不力等也导致低俗文化需求急剧上升,在一些领域、群体中甚至恶性膨胀。第三,文化市场监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实践表明,科学的市场监管制度设计和有力的执行是规避市场化负面效应的不二良方。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政府在让位于市场、淡化文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却未能及时有效地完成职能转变、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这是文化低俗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根治文化市场“低俗病”,要从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加强对健康文化消费需求的培育、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需要坚持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导作用,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企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创造的基本遵循。加强对健康文化消费需求的培育,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媒体以及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教育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氛围,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对低俗文化的鉴别力和免疫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法规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努力提高文化市场管理能力和水平。这些方面都抓好了,市场化就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而不会导致文化市场“低俗病”。

  (作者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见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