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苹果之乡”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之地
——静宁县推进美丽乡村暨新农村建设纪实
“十二五”期间,静宁县立足苹果生产大县的产业优势,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绘制出了一幅幅独具静宁特色的美丽乡村画卷。
紧抓规划总龙头绘制农村新蓝图
这几年,静宁县以国道312沿线和葫芦河流域为主轴,创建了10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累计建成“万村整洁”新农村示范村186个,并开展了“五村联创”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活动。
据该县农工办主任柴福喜介绍,为了有条不紊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该县聘请专业设计公司,根据乡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经济实力、村庄现状、文化风情等因素,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和建设模式,科学编制了美丽乡村、万村整洁村庄整治规划,并制定了“五村联创”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该方案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合理到位,村庄整治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区合理,服务设施布点合理,住房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要求,突出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和民俗文化。
按照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该县探索建成了“城乡一体型”、“产业支撑型”、“旧村改造型”、“集中新建型”及“五村联创型”五种符合静宁实际的建设模式,为独具静宁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明确了方向。
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农民新增收点
“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在贫困地区依托产业支撑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子,把产业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该县县长张兴荣认为,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产业支撑是核心。
“活到90岁了,原以为这辈子只有住土坯房的命,没想到我还能住在这红顶青砖、粉刷得亮晃晃的大洋房里洗上热水澡。”坐在整洁宽敞的新房里,八里镇关道岔村的马玉堂老人感慨眼前的变化。他说,这几年村上扩果压粮,家里种了6亩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去年就盖了这所新房子。
该县将发展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加快苹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步伐,促进苹果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层次和持续发展。2015年,静宁县果品预计实现产值25亿元,收入过亿元的乡镇有10个,过千万元的村有82个,收入10万以上的户有15347户,带动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13元,比1985年的208元增长了26倍。
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产业效益的逐步提升,无疑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资金保障和物质基础,也激发了群众自发建房的积极性。当前,静宁全县建成新农村186个,预计示范村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7000元以上,农民新建住房39201户,农村小汽车拥有量超过5000辆,90%以上的农户有了农用三农车,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36部,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反过来,农村环境的极大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倒逼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更新和改进,使产业发展与人居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借力文化创意描绘乡村新画卷
在八里镇关道岔村,70岁的静宁民俗学者王知三畅游了民俗文化广场上的古韵流乡文化传承园、金果飘香生态采摘园、农耕文化体验园3个主题园区和关道岔村农耕文化博物馆,被村子融生态、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建设理念深深吸引,不禁赞叹:怎一个“美”字了得!
王知三说,关道岔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不仅仅展现了农村之美,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整个村子的建设风格独树一帜,这是用文化创意取胜。
静宁县以“同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为切入点,把生态、民俗、文化等理念植入美丽乡村规划及建设的全过程,依托厚重的丝路文化、成纪文化,突出苹果产业文化和农耕民俗文化特色,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与关道岔村不同的是,界石铺镇高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侧重考虑丰富的历史文化,建成了高堡村村史馆,特别陈设保存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和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重要文献资料……
县委书记王晓军说,在推进“五村联创”新农村建设等过程中,不能脱离静宁本地的民俗特色,必须杜绝千篇一律的照搬抄袭,坚持因地制宜的特色化建设风格。
像关道岔、高堡这些示范村都呈现出特色文化明显、支柱产业成型、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的特点。每个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安全房,用洁净能源、居优美村庄、树文明新风、享和谐社会”的目标,形成了宜业宜居、休闲观光、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格局。
美丽乡村暨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极大地提升了静宁县城乡的整体面貌,使得“苹果之乡”——静宁日渐变成了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闪耀在陇原大地上,成为家家守护、户户珍爱的生态宜居之地。
记者 梁汉荣 李娟淑 聂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