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夙伟
“到日本买感冒药,是中国制药企业的耻辱。”1月30日,在湖北省“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政协委员、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海坦言,企业靠拼价格的竞争路子已经堵死了,创新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1月31日央广网)
王学海说,买个小小的感冒药,宁愿用外国产品而不选择中国制造,归根结底是中国制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药品质量无法满足老百姓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
以中药为例,目前的现状也是基础研究薄弱,创新品种少,而且企业规模小、产品多,科技支撑亟待加强。如目前我国共有中成药品种5000多种,绝大多数仍是传统配方、传统剂型,科技含量很低。据一项统计,全世界中药产值目前约130亿美元,日本占了80%,韩国占10%,中国仅占3%。老祖宗留给我们如此丰厚的遗产,却拱手让与外国人去赚钱了,又何谈西药研发?
其中的原因,无非是研制新药,投入巨见效慢,“行业内做研发往往需要5至10年才能见到效果”,而且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据资料,在美国上市一种新药平均要花费5亿多美元,耗时约12至15年时间。研制的新药中只有不到5%能够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然后又只有2%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开展I期临床试验的所有研制药物有80%会在上市前淘汰出局。
国内药企鲜有这样的耐心。相比研发新药的耗时耗力,国内很多药企将仿制当成一条赚钱的捷径。而且,他们的“精明”在于,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赢利的关键是赢得市场。因此,很多国内药企对于如何占领市场的潜规则运用得驾轻就熟。比如换个药名,就成了一种“新药”,药价陡然上涨了几十甚至几百倍。比如怎样去“打通”医院的关节,而这当中的花费,当然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由消费者埋单。
尽管国家近年来对新药研制大力扶持,但据业内人士称,目前来看,我国的药物创新研发仍然异常单薄。这不仅仅是科研实力的差距,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中国医药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这当然有受制于资金短缺的因素,国内新药研制的困局,恐怕正在此处。但是,当企业靠拼成本、拼价格的竞争路子已经堵死了的时候,做新药的立项研发,应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