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关古城遗址,至今仍晰可见。
作者:冯玉雷/文 张振宇/图
(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 张振宇,中国甘肃网总编辑)
考察第一天要走很多路,起得早。鸡声“十里店”月,只有一颗星星闪亮。古代商队,脚户,近代的考察团为赶时间,大多伴着鸡鸣声出发。安特生,陈万里,野村荣四郎都写到了脚户(筏子客)的生活情形。野荣笔墨单调,平面化,陈万里的观察与记录则富人类学价值。他将山西,河南,陕西的脚户做了对比,很生动。
到专家楼,易华兄更早。振宇发来照片告知,车子正在赶来。不久,考察团全部到齐,每人一碗牛肉面,热气腾腾,出发!愿此次考察像唐代仕女一样丰满。
前往通渭的路上,两边山野、梯田间覆盖一层薄薄冬雪,将黄土丘陵的层次与柔美衬托得更加清晰。这段路算是关陇大道中比较开阔平坦的地方,直到祖厉河与渭河分水岭的华家岭南缘牛营、马营,感觉到地势才隆起。丁虎生研究员是通渭人,讲了很多当地风俗地理,很接地气。马营之得名可望文生义,确实曾经驻军;至于牛营,我推测或与茶马互市有关,虎生说昔时这里山大坡陡,商旅通过困难,便有了专门使牛帮助行人驮运货物过山的行业,故名。有位朋友在微信上说其家乡还有以“羊营”为名的地方。
通渭县碧玉乡李家坪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通渭、甘谷得名“巅倒说”(通渭干旱,原来应该叫甘谷;二现在的甘谷有渭河通过,应该叫通渭)在当地民间颇为流行,虎生兄说有土专家提出“通渭州”之说,这更符合通渭交通地理特征。以前,我们认为陇山、关山的概念很具体,就是六盘山及其南部,但通渭有陇山、陇阳等带“陇”字符号的地名;而叫关山的更多,虎生兄家乡有座山就叫关山。于是大家推测陇中高原多山多关,关山相望,古道相连,设置关卡的山,都这样叫。由地名说道方言,虎生兄幼时听家乡人称山腰间路痕为“古套”,不知何意,后来才搞清楚,通渭人方言中把“道”读作“套”,“古套”即是“古道”。还有很多与方言相关的故事,若以山野笔记形式将这些活态文化整理出来,很有价值。
从马营出高速,到通渭县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南志明带我们参观博物馆。李家坪、碧玉、鸡川等地名不断出现在重量级的文物解释中。2013年我陪叶舒宪先生到通渭考察,正逢闭馆,寻访的民间收藏家南强(网名陇中玉)也去了外地,“云深不知处”。这次,饱览通渭县馆藏文物,接着又到南强办的陇中皮影博物馆,其中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齐家玉器、玉料。交流中,南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通渭碧玉镇丁家沟有一处玉矿。这证实我们2013年获取的信息。于是,简单午餐后,南志明、南强设计合理路线,出县城,绕经陇阳、陇山(乡镇名),顺牛洛河流谷南下。颠簸许久,豁然开朗,出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碧玉乡丁家河社牛洛村,向导丁朝刚老人带我们探访大约两公里以外的玉矿。叶老师健步如飞,带领一部分人从沟谷中走,我和虎生兄等人从极陡的山梁上山,既可俯瞰山谷,也可放眼牛洛河谷及远山。后来,大家在半山间汇合。采集到了样品。这里应该是齐家时代的重要玉矿。南强反复说通渭每个山头上都有齐家文化。虽然是夸张口吻,但我们在参观、考察、交流中确实感受了齐家文化在通渭的繁荣状况。接下来的重要佐证就是牛洛河中游的碧玉镇和李家坪遗址。西兰公路旧道从关门经过,新修的西安到兰州高铁通过碧玉关古城。从李家坪遗址往下看,三座城堡在河谷中形成门户,因此该关也俗称“闭门关”,附近也有了关下、玉关、上店子、下店子等血肉相连的地名。
李家坪遗址所在地真是风水宝地!最早在此安家落户的先祖不知踏勘多少地方,流浪多久,才发现这片可耕、可牧、可渔、可猎、可守的理想王国!有些当地学者认为这里是天水故郡,并非空穴来风!从史前时期到历代王朝,都逐鹿碧玉,也表明其地在陇右地缘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得陇望蜀”这个成语诞生之前,其政治、军事、文化意义早就在这连绵群山中氤氲了。
叶舒宪先生说,应该将碧玉丁家沟划入齐家玉矿资源区,他的四重证据法,在玉帛之路考察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每次见叶老师,都能感受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火花。从25日下午考察启动仪式到一路考察,叶舒宪先生不断有新的创见,启发大家,反复切磋。
通渭县的一所民办博物馆,图为玉环。
时间已晚,原来计划的鸡川堡子坪及顺路考察的大地湾,只能留下遗憾。从通渭经叶堡、莲花前往庄浪的路上,夜色黑透,星斗满天。进入山间,稀稀落落的星星闪着亮光在山头,很美,很清,很实,通灵如玉。
早晨七点出门,披星戴月,晚上九点半入住宾馆,颇为疲累。但考察首日就有这些重要收获,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