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正文
投稿

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动——碧玉乡解谜(组图)

2016-01-28 08:18:2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16玉帛之路考察活动

碧玉关古城遗址,至今仍晰可见。

  作者:叶舒宪/文 张振宇/图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振宇,中国甘肃网总编辑)

  中国人崇玉爱玉,自古而然。在人名地名之中,以“玉”为名者多不胜数,不过大部分是徒有其名而已,并不一定存在名称背后特指的某种玉石。像广西的玉林,山西的右玉,内蒙古凉城的西白玉,台湾的中央山脉主峰叫玉山,等等。都是名称有玉,而实际上无玉。这种有名无实的情况,让古今学人对记录着140座产玉之山名称的先秦奇书《山海经》望而却步,几乎没有什么人把祖国大地上这么多出产玉石的远古记载当真格的。这部书的性质也就变得真假难辨,扑朔迷离。

通渭县碧玉乡李家坪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2014年,我随《丝绸之路》杂志社主编冯玉雷一行驱车考察齐家文化玉器分布,先到静宁县博物馆欣赏著名的“静宁七宝”,随后从静宁翻山越岭到通渭,路过一个叫碧玉乡的地方,当地一条小河也叫碧玉河。大家十分好奇,就下车一探究竟。由村里一位老乡领到家中看他收藏的玉石,还当下解囊购买了一块他自己制作的白色的玉坠,暗淡无光而不润泽,从经验上看其材质像石英石,严格意义上讲就不算玉。所以也就没当回事。问老乡此地为什么叫碧玉乡,他说山后有个地方可以采到玉石,但是多数人说不清楚具体的所在。就这样,我们和碧玉乡擦肩而过,两年来已经逐渐淡忘。

通渭县民办博物馆。图为石斧。

  2016年元月的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团,从兰州出发的第一站就是通渭,先看县博物馆展出的齐家文化玉器,再看当地收藏家“陇中玉”的皮影博物馆及齐家玉器藏品。他在介绍古玉时特别提到齐家文化玉器中哪些玉器是用什么样的玉材做成的,哪些玉材如今还能找到实物。就在通渭境内也有产玉的地方。这个重要信息是我们考察计划中没有的。于是,午后由他做向导,我们一行11人再次来到距离县城十余公里的碧玉乡。先在老乡家里看玉,一件深绿色的玉石雕琢成的玉鸟,其色泽确实有点像碧玉,但是通透和温润的程度却无法和新疆玛纳斯碧玉相比。从村民家出来,踏着冰封的小河,走进一道河川,河两边随处可见一些被丢弃的玉石原料,其成色都不大好,青色居多,也有黄色的和白色的,没有看到碧绿色的。沿着河川走进几里路,居然河床底下的巨大石头也呈现出玉石的样子,在光线照射下熠熠生辉。莫非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哪一座玉山,终于在数千年后被今人发现了?据陇中玉介绍,目前所见碧玉乡出产的玉石硬度不高,裂纹也较多,影响到其市场开发价值。我们从村民自己就地取材制作的玉石手串看,情况的确如此。在五光十色的当今玉器市场上,这里出产的玉石因为成色较差,难有一争高下的机会。不过,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仍是有意义的:当地的以碧玉为名现象,毕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物原型的。当地还有“碧玉关”,“玉关”这样的本土名称,这给我们考察的玉帛之路路网增添了新的内容。尤其是碧玉乡出产玉石的历史,应该一直溯源到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这就给齐家文化玉器传统为什么取材非常多样化的历史谜团,带来求解的新线索。国人习惯说“千种玛瑙万种玉”,如今通过目验方式可以辨识的碧玉乡之玉,就不下四五种之多。拿考古发掘的齐家玉器实物,小心对照今天看到的当地玉材,大致能够还原出这一段文字根本没有记录的史前玉文化的隐情。

通渭县民办博物馆。图为考察团成员在参观。 

  至于碧玉乡的玉材在历史上各朝各代是否有过开发和运输的情况,目前还是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探究。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