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丝绸之路
投稿

范鹏:建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2016-01-14 15:31:0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亚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2017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话陇点睛】丝路文化看过来系列(二)嘉峪关

梦汇敦煌 情连文博——大型网络系列宣传活动【专题】

魅力丝路 活力新区

丝路文化看过来系列(一)

2015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话陇点睛】丝路文化看过来系列(一)敦煌篇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_专题

  智库建言

  主持人范鹏(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这一期请大家来“围观”的是如何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我自己关于“博览会要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的建议,主要阐明的是一种博览会举办理念。正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将引领我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一样,只有树立并贯彻一系列好的理念,博览会才会上档次、有品位、国际化、有前途。从这个角度看高新才关于“融合”的文章、郝树声重视华侨的建议、田澍关于“学术性”的呼吁、彭岚嘉关于产业的再思考、蔡文浩关于保重点出实效的见地和范义“三性”的视角,与其说是智者建言不如说是文博理念,有助于顶层设计者和基层办事者打开思路。下期,我们将聚焦2016年的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说说怎样才能使“任重道近”的“十三五”开好局。2016年二月的那一期,我们智慧火炉里闪现的火花要观照到全国“两会”,以建言“两会”的方式展示智库中人的思想脉搏,关键是想让他们道出一点百姓心声。欢迎你的眼睛和思想一起来!

  联系人:甘肃省委党校科研处康继尧

  邮箱:kjiyao@163.com

  联系电话:0931-7765229

  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

  范鹏

  我曾说:甘肃文化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赚头。其实,放大了说这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国际印象。博览会首先要立足国家使命、国际视野,逐步而有计划地改变这种与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文化辉煌和今天已拥有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的文化窘态,从一开始就千方百计做到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

  有说头,首先是有文化上的中国话语权。不仅要通过展示敦煌为最佳代表的丝路文化历史辉煌取得国际社会尊重中国文化昨天的话语权,而且要通过阐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赢得中国思想今天的话语权,更要通过用严谨逻辑“大声说”中国道理、用不争事实“真诚说”中国胸怀、用具体行动“有力说”中国理念来奠定中国梦想未来的话语权。

  有说头,同时要有文化上的国际表达式。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一定要有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方式,让参会者对以敦煌为最高代表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丝路文明和铸成的丝路精神有丰富多彩的清晰感受、洞见式的感悟和由衷的认同。这不仅有利于展示中国对丝路文明巨大的历史贡献,更有利于表明我们今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指向。2+X中的两大主体活动一定要有强烈的国际表达欲和具体的参与者乐于接受的发声点。

  有看头,首先是让参会者在敦煌看到自己。要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历史传统和文化前沿成果的充分展示,从一开始就十分感性、立体、鲜活地让人家看到自己国家的影子,从而自然地体验到中国胸怀。可以考虑通过国际流行的花车游、小团体展演、民俗风情图片影片展播等方式,完整地再现沿线各国的文化风情,让参会者产生回到自己国家和民族精神家园的自豪感。参与者只有看到了自己才会十分投入地仔细看如此大度的中国。

  有看头,同时要浓缩展示我国丝路沿线省份并通过这些省份展示全国范围内丝绸之路文明的丰富精神内涵、多彩文化成果和最新文化产品。通过展品经济向礼品经济过渡,通过礼品经济向商品经济提升,通过商品经济向名品经济迈进。

  有赚头,首先是赚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首脑、文化官员们对博览会的话题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起就大声说、到处说、反复说博览会的初衷、主题、价值、搞法,以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等他们来了之后,一下子就能抓住他们的眼球,进而抓住他们的脚步,最后抓住他们的心思。

  有赚头,同时要赚取参与者除兴趣之外的参与冲动、投资心动和创新行动。当然,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让主办国和参会商一开始就赚到真金白银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不过,赚钱不应成为太直白的目标,真正弄好了双赢、多赢、持续赢是有可能的。如果一开始赚钱心太切反而肯定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因此而牺牲社会效益。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应以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诸子的传统开拓出现代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的新境界,打通国际文化交流对话的新丝(思)路。(作者为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杨亚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