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人:万全琳
在会宁县郭城驿居住着一个万氏家族,虽然人口较少,但在当地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个家族崇文重教、乐善好施、扶困救危,深得当地民众的敬重。现将其家族传说数则编辑如下,以飨读者。
黄马救主
还是万氏先祖们在湖北居住的时候,有一个先祖(佚名)自幼学艺,武功超群。这一年,安禄山、史思明兴兵反唐,河东太守颜真卿奋起抵抗,这个先祖投奔颜太守麾下杀敌保国。每次出战,这个先祖总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使安、史重兵不得西进。先祖的英勇善战,使叛军闻风丧胆,称其为“万人敌”。于是,先祖成了叛军的肉中刺、眼中钉。他们商量对策,决定采用诱敌深入、暗箭射杀的策略将其除掉。第二天会阵,叛军一将出阵,战不数合,便率军败走,先祖在后紧紧追赶,眼看叛军进入山口,先祖单骑仍然紧追不舍,这时,埋伏于山头的叛军弓箭手瞄准一箭,可怜“万人敌”不曾提防,立时落马殒命。
先祖阵亡后,坐骑黄马从山西一直跑到了汉阳家中。家人一见马归人未回,便知大事不妙。这时,黄马用口扯着先祖儿子的衣襟,拉出了院门外,少主若有所悟,于是骑上黄马,向外奔驰而去。一路上马不停蹄,来到了先祖阵亡的地方,少主下马,抚着父亲的遗体大放哀声,只听得黄马一声嘶鸣,便倒地气绝,原来黄马数日水草未沾唇,加上长途跋涉,劳累过度而亡。少主含着悲哀埋葬了父亲及义马,便回归故乡。
战火蔓延到了湖北境地,汉阳岌岌可危,先祖们收拾细软,随同逃难的人们乘船逆江而上,后来落户到了四川万县。为了旌表义马驮子葬父之功,万氏家族便画了黄马图腾供奉于家祠,以示世代不忘。
父子郡马
明代嘉靖二十年,韩定王朱融燧带着王府人马上崆峒山行围打猎。刚到山脚下,就和鞑靼兵遭遇,双方大开杀戒,交手激战,眼看韩王寡不敌众,危在眉睫。这时候,从山上下来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看外夷入侵,正在和官府人马交战,便闯入阵中,拔剑相助。他那精湛的崆峒剑术,如入无人之境,杀得鞑靼兵马血流成河,死伤遍地,剩余的料不能敌,便落荒逃遁而去。韩王好不高兴,急忙下马感谢救命之恩,问及姓名籍贯,才知是静宁州陲川人氏,姓万名里,正在崆峒山上学艺,今日是奉师命下山去平凉送信。于是,韩王将部下一坐骑让于万里,一路寒暄,同归平凉。是日,韩王硬是挽留,万里只得从命,二人夜论书、晨谈剑,相处甚是投机。经过观察,万里知书达礼,武功超群,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韩王心中有意将郡主许配于万里。一日相叙,韩王挑明了此话,万里思衬再三便说:“深感王爷看重在下,怎奈师命难违,小人还要告知于家父母,倘若父母、师尊同意,小人便来王府完婚,不知王爷意下如何?”韩王一听言之有理,便送万里归山。后来,万里学艺成功,奉父母之命前来完婚,韩王便留万里住在王府,总理王府内外诸事,小两口恩恩爱爱,相依为命,深讨韩王喜爱。
时光飞逝,不觉万里的三个儿子已长大成人,长子时显,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习武常年不辍,真是有文才者必有武备,有其父者必有其子。二子时贵,三子时光俱入学就读,聪慧伶俐,终非久居人下之辈。
一日,通渭王朱谟埫过府向叔王问安,万里率三子入拜通渭王,王爷看见万里长子时显长相英俊,且知书达礼,小小年纪便练得一身好武功。他心想自己只有一子,尚且年幼,不若将郡主许与时显,一则亲上加亲,二则也是自己的一个帮手。通渭王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万里当面允婚,韩王为证婚人,择日结亲不在话下,这便是万氏家族两代郡马的来由。
生子得银
清朝同治年间,陕甘发生了大规模的回乱,靖远、会宁的老百姓,因城破而到处逃难。战乱波及郭城驿,万文蔚老两口也随众外逃。
当时,万文蔚的老婆正怀着孩子,马上就要临产。乱兵就要逼近郭城驿了,为了免遭凌辱,他们便卷入难民群中逃难。
他俩出了城,在往山上跑的途中,来到祖厉河边的闫家庄子时,大肚子的女人实在跑不动了,万文蔚见有破窑一眼,窑中有一方冷炕,只好在这个破窑中安身。时逢寒冬,老婆子上了冷炕,冻得通身发抖。万老汉看见炕中还有些残余柴草,便拿出身带的火镰(打火工具),点着了火,烧炕取暖。当天夜间便生下一个男孩,因没有布头包裹,便掏炕灰烘暖孩子。谁知掏灰时竟掏出一个牛犊皮胎,打开一看,是40个大元宝,老两口喜出望外,便将银子藏了起来。因这个孩子出生时没有布头包裹,是用灰羼干身子的,故老两口就给起了个乳名叫“灰羼”。
战乱平息后,老两口带着孩子回到了郭城驿,又把银子从埋藏处挖出来,背回家中使用。他们盖房置地,经营商业,日子也逐渐好过起来。
后来,生在破窑中的这个孩子取名宝成,以纪念得宝之事。宝成到了学龄,文蔚老汉便供他上学。由于宝成聪明过人,学业日进,竟考中清朝最后一科——甲辰科进士。由此万氏家族便名声大振,成了一方大户望族。
闻声辨银
万克昌在老弟兄中排行老大,为人精明心细,经商有道,把“万盛成”商号经营得红红火火。“万盛成”的掌柜叫万宝荣,排行老五。虽说老弟兄各开门另搭锅,但万克昌还是对商号的大小事务十分负责。就连商号内的账房先生、小伙计们,偷懒作弊都不躲五老爷,而躲着大老爷。万宝荣对大哥呢,更是一百个放心,凡是商号内的一应事务都由万克昌全权处理。别人有求到他面前的事,总是说:“我大哥说行就行”。老弟兄们相敬如宾,一时在乡里传为美谈。后来,宝荣和二哥宝成商量,给克昌耗资2400两白银修盖了一座四合头的院落和七间店铺,以谢其多年经营“万盛成”商号的忠厚仁义之举。
万克昌做生意固然精明,然而还有一手绝活是善辨银子的真假。所以从不上当赔钱,生意总是赚钱。据说“万盛成”的铺柜上钉着一层牛皮,他人在退铺里间炕上躺着,只凭来客在铺柜上一放银子的声音就能辨出成色真假,你说这绝不绝?
话说清朝末年,来了一个条城的小伙子,到郭城驿籴麦子。看上了“万盛成”的麦子货真价实,便和当地的徐天乙一同来到铺子中商谈生意。来人将银囊往铺柜上一放,便喊道:“掌柜的,装一车麦子。”万克昌在退铺中回话道:“这儿的麦子不给装。”说着来到了柜上。徐天乙道:“大爸,人家看上了你的麦子成色好,反正你的麦子是卖的,就装给吧!”万克昌道:“他看上我麦子的成色,我看不上他银子的成色。”一句话说得条城的小伙子火了起来,又是跳又是叫,非让当场验证不可。万克昌和气地说:“娃娃,这银子尚有六成,到别处还可过关,你拿上到别处装粮去吧!”来客硬是不服,说道:“你没看我的银子,怎能说有假,今天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一时闹得不可开交,万克昌说:“小伙子,你会后悔的。假若中间有假,后果你自负。”当场将银子铡开,果然中间一块大锡包。小伙子一看傻了眼,一时大汗淋漓,无话可说。此后,万克昌闻声辨银的事儿传遍周围数县,而且越传越神。
定襄从政
清光绪三十年,万宝成考中甲辰科进士后,同年授山西定襄知县。他带着妹夫庄子厚、师爷孙鸿斋及夫人、子女等前往定襄上任。到任碰到的第一件事便十分棘手,当地的几个刁民伙同外国传教士,无视王法,横行乡里。万宝成不畏洋人,不怕权势,将这些洋教士和民族败类收押在监,使社会秩序安定,深得当地民众赞许。年底,地方缙绅及库吏一同来到县衙,给万知县送银。因当时朝廷钱粮收齐后。给地方官有一定比例的回扣。万宝成对他们说:“我不要这笔钱。我有俸银,生活蛮过得去。眼下不是在兴办学堂吗?你们就用这笔钱办一所小学堂吧。”第二年,他们又将银子送来,万宝成还是没有收。一干缙绅告辞出内府,孙师爷在前面大厅拦住了他们,并说:“大人乃富户出身,不要银子完全可以生活,而我们一干下人拉家带口,生活甚是艰难。银子嘛,老爷不要我们要!”缙绅们听他说得可怜,便将银子给了孙师爷,让其分与衙门人等。
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函调万宝成进京赴日留学。由于他为官清廉,忧国爱民,定襄民众给他送了一顶万民伞,以颂其德政,于是万宝成打发一干人等回归故里,自己一人进京。
回乡的一行人,走塞北、过黄河,经十余日方到宁夏府。万夫人在驿馆检点银子,已经所剩无几,便问同行的几个人有无私房银子,借用一些路途花销,到家后即还。众人都说没有。无奈,只得打发妹夫去马府借银。马福祥听后,便对庄子厚说:“万年兄宝眷回郭城驿一路费用,马府一概承担,何言借字。”便将300两银子交给了庄子厚。
一路无话,来到宁夏甘肃交界地。一日经过黄家屲,拉行李的马惊车翻,将孙师爷的箱子摔破,大元宝滚了一地。万夫人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只说了一声“人心不古呐”。
匾退国军
那是在民国时期,话说有一年,国民军老七师换防陕西,择日从靖远开拔,第一站便住了郭城驿。打前站号房地来到了万家旧院,看见院落建设富华,房屋宽畅整洁,便将一纸写有“师部”的纸条贴在了大门上。一会儿师长来城中,负责前哨的小军官引着师长来到下榻的地方。一看大门上“进士第”的匾额,师长便说:“这还是个书香门第呢!”进了院子,来到二门,只见门楣上挂着范振绪题写的“循声在晋”匾额,师长赞不绝口地说,“范进士不愧陇上名士,笔力老道,写得出神入化。这家主人还在山西当过官,而且还是个清官。”他们来到里面,是一个四合小院,上房门正中挂着一块大匾,中间是“德寿双高”四个大字,上款为“玉田大人七十大寿志庆”,下款为“八战区司令长官兼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题”。师长一见面露敬佩之意,便对部下说:“这户人家与司令长官必有深交,不能在这儿打扰,咱们另找地方吧!”说着便同部下出了院子。师长又安排道:“这儿把岗派上,免得兵士和盗贼趁火打劫,咱们在司令长官面前不好交代。”第二天,国军开拔向南而去,当地人便有了“名人字画能看门”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