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范驰英与她的糕点摊:二十六年守住一座城的舌尖记忆

2025-07-16 14:23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繁华都市的褶皱深处,有一条被时光轻掩的小巷。巷口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糕点摊,摊主范驰英守着这方三寸之地,已默默耕耘二十六个春秋。因常年隐于不显眼的巷子,所以人们也亲切地叫它“巷子糕点”。26年来,范驰英始终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最朴实的食材,制作地道的内江传统老式糕点,用传统“老味道”,守住一座城的舌尖记忆。

  每天售卖3小时 日日光速“清盘”

  7月7日下午3点,32℃的内江市老城区热浪腾空,街道空旷。然而,在市中区中央路一条不起眼的昏暗巷口,却聚集着等待的人群。没有规整的队列,人们松散地站着。“要得,马上就好!”56岁的范驰英麻利地给糕点摆盘,一旁的儿媳默契配合,两人动作娴熟,有条不紊。话音刚落,人群目光瞬间聚焦,脚步不约而同地向前挪动,无形中拉近了与摊位的距离。“要点撒子嘛?”范驰英掀开覆盖糕点的防尘膜,利落地扯下一个塑料袋,用手指一搓将其捻开,装袋、称重,一套动作行如流水。就这样,范驰英卖出了今天的第一单生意。

  范驰英,土生土长的内江人,在这个巷口经营传统老式糕点摊已整整26年。为了保证糕点的新鲜口感,范驰英始终遵循当天做当天卖的原则,且坚持纯手工制作。每天早上8点,她便开始一天的忙碌,揉面、制馅、蒸炒……工序繁琐,耗时费力,直至下午3点,准时地出现在摊位前。虽然出摊晚,但丝毫不影响售卖,出摊不到3小时就被一抢而空。范驰英坦言,夏天属于淡季,销量不算很好,到了冬天天气凉快的时候,每天得提前两小时准备。这份“3点出摊,3小时售罄”的景象,已成为巷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无声地诉说着传统老味道的魅力与坚守的价值。

  与传统老式糕点的双向守护

  26年前,在生活看似陷入绝境之时,经人引荐,范驰英认识了老牌冷饮店的钟师傅,并师从其学习糕点技艺。于是,范驰英和内江传统老式糕点之间,开启了一场长达二十六年的双向守护。

  忆及当年,范驰英一边细致整理盘中的糕点,一边复述着钟师傅的话:“这门手艺虽说不能让你们一家大富大贵,但肯定能帮你们渡过眼前的难关。”二十六载光阴流转,这句朴素的承诺已然成真,这项传统糕点技艺,成为支撑范驰英一家生活的基石。传统老式糕点解了范驰英的燃眉之急,而范驰英也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了传统老式糕点,使内江这一脉独特的老味道得以传承至今。“现在想想,也还是非常感谢钟老师,我跟她非亲非故的,但她还是愿意把她的手艺教给我。”范驰英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边说一边频频点头。在她看来,没有当年的钟师傅,就没有今天的自己。范驰英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根据顾客喜好对糕点进行改良和创新。“好多老顾客年纪大了,吃不了太甜的。”范驰英指着改良后的龙眼酥介绍,“这款糕点我们就减了很多糖,做成了低糖的。”除此之外,范驰英对老式沙琪玛也做了创新。她在经典原味的基础上,推出了“红糖沙琪玛”。该产品精选内江古法红糖为原料,成品不仅色泽鲜亮诱人,更赋予沙琪玛一种独特而醇厚的风味,一经推出便备受顾客青睐。

  小摊子 大讲究

  巷子狭窄幽深,两侧墙体大面积脱落,蜿蜒的裂缝布满墙面,附着大面积霉斑。摊位所在的巷口,虽然墙体相对完整,但表面亦布满岁月侵蚀的斑驳痕迹。与周糟环境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范驰英那方寸操作区的一丝不苟。她操作时必戴口罩,那柄用来切糕点的刀,锃亮得能映出人影。每次切割间隙,她总是习惯性地拿起那块洗的发白的专用抹布,将刀面擦拭得一尘不染。“我们的摊子虽然小,但卫生问题可一点也不马虎。”范驰英低头仔细擦拭刀具,语气笃定地说。她的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略显粗大,但动作却极其精准亲柔。

  范驰英给顾客称糕点(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与现在很多追求“高颜值”的糕点不同,范驰英的糕点没有炫目的包装,也没有花哨的营销,只有最朴实的米面油糖和最传统的制作工艺。方寸小摊,承载的是对传统老味道的大讲究。范驰英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用老法子起酥,每一层酥皮的诞生,都依赖对温度、湿度和手劲的精准把握。所有配料都是精心挑选,容不得一点马虎。面粉揉捏的时间和力道,全凭几十年来刻进骨子里的感觉。“以前的人做点心,靠的就是食材本身的味道和手艺。”范驰英边说边拿起一块龙眼酥,轻轻一掰,酥皮簌簌落下,层次分明。在这不起眼的小摊上的每一块糕点,都印证着“小摊子大讲究”的真谛——规模虽小,匠心至大;形式虽朴,功夫至深。

  让更多人爱上内江甜

  范驰英的坚守,最初是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但不知不觉中,她的小摊已经超越了美食的范畴,成为传播内江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匠心”“非遗”“老字号”等概念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健康、天然食品的追求,范驰英的糕点摊意外地迎来了“春天”。“巷子糕点”的名声不胫而走,从街坊邻居的口耳相传,到美食博主的探店推荐,再到本地媒体的专题报道。慕名而来的不仅有怀旧的老食客,更有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和寻找城市特色的游客。范驰英表示,看到年轻人也喜欢老味道,自己心里特别踏实。顺应时代变化,她的经营模式也在家人的助力下悄然升级,生意从线下做到线上。其儿媳也运营起专属社交媒体账号“巷子糕点”,用影像讲述传统糕点的制作故事和甜城内江的饮食文化。“我们内江又叫作甜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我做的传统老式糕点,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内江的传统老味道,让更多人爱上内江甜。”范驰英笑着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小摊前常常挤满了人。范驰英在忙碌之余会热情地向感兴趣的顾客介绍每一种糕点的名字、来历和制作要点。“这个是‘蒸糕’,配料只有面粉和鸡蛋,不加一滴油一滴水的;这个是‘韭菜饺子’,以前也叫‘鸡冠粑’,因为长得像鸡冠……”她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浓的人情味。顾客们不仅买到了糕点,更带走了一段关于这座城市民俗风情的故事。

  暮色渐沉,摊位上的糕点所剩无几。范驰英仔细擦拭工具,逐一归位。她并非大师,也无显赫头衔,却通过26年的坚守,让承载城市记忆的老手艺得以传承,让独属内江的传统老味道得以延续。范驰英用26年光阴证明,真正的传承不在于规模,而在于那份融入骨血的敬畏与热爱;真正的文化传播,有时就藏在一口质朴却直抵人心的老味道中。她的“巷子糕点”,承载着过去,也正滋养着未来,牢牢系住一代代内江人舌尖上最温暖的记忆,凝铸为这座城市独特的味觉标识。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梁万丽、田明敏;指导教师王强、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