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榆中黄家庄村:小驿站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清晨七点半,榆中县金崖镇黄家庄村的幸福驿站准时亮灯,热气腾腾的早餐在后厨忙碌中有序出炉。村子整洁的广场上,老人们依次排队领餐,一句句“吃了吗?”的问候,夹杂着笑声与粥香,汇聚成村庄最柔软的清晨图景。
从一顿暖胃的早餐,到一份贴心的健康管理,幸福驿站不仅是黄家庄村老年人生活的“第二厨房”,更是基层治理温度与精度的体现。这里既承载着乡土间朴素的孝道,也连接着不断升级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推动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双支点”落地的关键节点。

黄家庄村广场 雍俊/摄
一砖一瓦汇聚善意,驿站因爱而建
黄家庄村地处榆中县南部,近年来随着村庄治理和环境改善不断推进,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养老、健康、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建设幸福驿站的想法最初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为村里的老人提供一个既能吃饭、又能休憩、还能娱乐交流的暖心场所。
这一设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阿玛施·哥弟企业董事长施韶东,作为黄家庄村的杰出乡贤,主动提出捐资建设。他不仅投资在村文化科技广场上兴建了幸福驿站,还积极参与方案设计与功能布局,希望它不仅是一个“饭堂”,更是一个“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驻榆部队也伸出援手,捐赠1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驿站购置了冰柜、桌椅、床铺、厨具等一整套硬件设施。许多村民得知幸福驿站面临初期运营压力后,也主动到村委会捐款,这些捐助汇聚成一股浓浓的乡情与守望互助的力量。

村民捐款上爱心榜 雍俊/摄
幸福驿站的雏形,来源于过去的老年食堂。如今,这里不再只是用餐场所,而是集饮食、休闲、阅读、照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空间。设有“农家书房”,供老人阅读报刊与图书;棋牌室里每天都有几桌村民切磋技艺;宽敞的休息室里,老人们可以在饭后小憩、晒太阳、聊天解闷。
“我们村子一直有‘饴老饴小’的传统孝道,这种文化观念让我们特别愿意在养老服务上多下功夫,幸福驿站就是我们孝老爱亲的具体体现。”黄家庄村党总支副书记邸云峰介绍。
一个早晨的忙碌,是一村人的坚持
幸福驿站的建成只是起点,如何长期运营、持续保障服务质量,是更大的考验。由于村集体资源有限,驿站的运转仍需要在节约、高效的基础上不断平衡。
“村集体每年需要拿出一笔预算来支持幸福驿站,但毕竟我们的资金也要用在其他公共事务上,不能将所有资源都集中于一点。”邸云峰坦言。
为了兼顾可持续发展与老人实际需求,目前幸福驿站采取“部分自筹、部分补贴”的运营方式。每天清晨,老人们凭两元饭票前来领餐,饭票费用仅用于食材采购,其他运行成本由村集体承担。
早餐内容十分讲究。每餐有固定轮换菜单,粥类、面食、小菜、鸡蛋等搭配合理,不仅满足老人们的营养需求,也照顾到了不同口味。
人力紧张问题也曾是驿站初期运行的难点之一。为此,村“两委”班子主动带头参与:书记、文书和便民服务大厅的两名职工轮流值班在门口收饭票、维持秩序;副书记邸云峰负责食材采购和运营统筹,同时邸云峰每日清晨准时到岗,穿上围裙站进厨房,将刚出锅的饭菜一份份递给老人。
“虽然辛苦一点,但看到老人们吃得香、笑得甜,心里就很踏实。”他说。
此外,幸福驿站在运营管理上也注重精细化。例如根据每天收取饭票的数量合理采购和准备食材,既避免浪费,又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准时吃上饭。工作人员还专门设有“意见本”,收集老人们的反馈,定期进行菜品和服务调整。遇到雨雪或寒风天气,工作人员会提前通知暂停开放,叮嘱老人安心在家,不必冒险前来。
卫生所联通健康与养老,幸福延伸得更远
为让服务更完整、更立体,黄家庄村将“养老驿站”与“卫生服务”结合起来,构建起村级“服务闭环”。幸福驿站温暖老人的胃,卫生所则守护他们的健康。
2021年3月,在与施韶东沟通后,黄家庄村启动了卫生所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43万元,建筑面积达606平方米。经过半年施工,卫生所于同年10月建成,并于2022年5月正式试运行。
该卫生所功能齐全,内设中西药房、煎药室、诊断室、配药室、治疗室和抢救室等多个科室,硬件水平达到乡镇标准。“我认为,我们村的卫生室,不比镇上的差。”施韶东自信地表示,“在农村,这已经是非常先进的医疗设施。”
卫生所不仅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治,还负责村民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随访、65岁以上老人的定期体检服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守门人”。对于腿脚不便的高龄老人,卫生所还组织入户随访、健康咨询等延伸服务,让基层医疗更贴近人心、更有温度。
“我们希望实现‘小病不出村、慢病可管理’,让老人们生活在村里也能享受到现代医疗的便利。”邸云峰表示。与此同时,卫生所还与幸福驿站保持信息互通——当发现有老年人健康状况不稳,医护人员会主动联系村委,安排专人关照、定期随访,为老人筑起双重保障。
黄家庄村的幸福驿站是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多方协作、因地制宜,村庄在有限资源下实现了养老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有效融合,探索出一条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制度保障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雍俊;指导老师李晓灵、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5【重走西北角】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抗大精神——兰大新闻学子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参观学习
- 2025-07-15【重走西北角】方向盘里刻忠诚——张掖森林消防驾驶员刘晓奇的13年救援路
- 2025-07-14【重走西北角】手机成新农具 直播变新农活!“腾云村”在大西北书写数字助农新篇章
- 2025-07-14【重走西北角】烟熏纸韵传千年 非遗“守火人”薛忠林匠心传承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