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方向盘里刻忠诚——张掖森林消防驾驶员刘晓奇的13年救援路

2025-07-15 14:46 来源:中国甘肃网

  凌晨3点的山路,浓烟裹挟着碎石滚落山坡。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张掖支队肃南大队三中队驾驶员刘晓奇猛咬一口辣椒,刺痛感顺着舌尖窜向头顶。他攥紧方向盘,通过电台向其他车辆重复着那句说了无数次的提醒:“后车注意落石,保持车距。”这是山西沁源“3·29”灭火作战途中的一幕,也是消防驾驶员刘晓奇13年驾驶生涯的缩影——手握“生死盘”,在每一段险途中把稳方向;以车轮为笔,在抢险救援途中写下安全二字。

  刘晓奇在驾驶车辆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方向盘是武器,火场是阵地”

  在所有与危险赛跑的职业里,消防驾驶员的方向盘带着些特殊的重量——既要碾过泥泞与火焰,也要保证整车队员的安全;既要在复杂路况中找准路线,更要为救援抢夺分秒。对刘晓奇来说,这重量他扛了13年。

  2012年冬,带着自小对当兵、当消防员的向往,刘晓奇在老家烟台入伍,随后来到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入伍后,他主动学车,从此与方向盘结下不解之缘。“我们是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在大应急情况下,要把队友安全送达一线,还要在紧急情况下抢时间、保安全。”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刘晓奇格外认真。火场上冲锋的消防员,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守护者,而刘晓奇和他的方向盘,则在为这群守护者铺就通往希望与胜利的生命通道。

  作为一名“老”驾驶员,刘晓奇手持A1驾驶证,是队里的全能车手。在训练场或任务现场,那些引人注目的红色“变形金刚”——模块化消防车,是他的座驾。“一个底盘,多种‘心脏’。”他解释道,“灭火有专门的装备箱,地震救援有地震箱,水域任务有水域箱……需要什么,我们就拖什么上去。”每一次任务指令下达,刘晓奇和他的车,就是保障队伍战斗力的第一环。方向盘的每一次转动,都关乎救援的效率和整队人的安危。

  车开到终点,战斗却才刚开头。对消防驾驶员来说,驾驶室从来不是避风港,而是冲向战场的“第一阵地”。2019年3月29日,山西沁源突发山火,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接到命令迅速集结,连夜疾驰赶赴现场。“当时路程有一千多公里,开了十二个小时。”凌晨,当队伍抵达火场时,看到的是火势凶猛、浓烟滚滚的现场。刘晓奇顾不上休息,锁上车门,抄起灭火装备,立刻同其他消防员们一起,投入到紧张的灭火战斗中。“穿着这身衣服,就没有只开车不灭火的道理。”朴素的话语里,是刘晓奇对消防驾驶员这一身份的深刻理解。方向盘是武器,火场是阵地,这是刘晓奇用13年岁月刻进骨子里的认知,更彰显了消防驾驶员一专多能的硬核担当。

  刘晓奇在检查车辆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不是技术有多好,是心中有党和人民”

  “零事故、零违章、零剐蹭”,这是该支队介绍刘晓奇时提到的一组数字。自正式承担驾驶任务起,这组数字已经保持了11年,这每个“零”背后都藏着惊心动魄的故事,更藏着刘晓奇对安全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

  “第一次作为驾驶员履行重大任务是在2016年,迭部达拉林场起火,我们接到总队通知迅速增援。”2016年3月2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达拉林场突发森林火灾。作为甘川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沟深林密,通往着火地区的道路多是土路,且距离极长。彼时,已经顺利完成多次中短距离运输任务的刘晓奇临危受命,承担起了这次强度极大的驾驶任务。“当时队长问我能不能开,我很坚定地说,可以。”

  刘晓奇在修理车辆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这句“可以”的底气,来自出发前反复检查车辆的细致——轮胎气压、刹车油位、灯光线路,每个部件都被他反复确认;也来自对安全的执念,“训练时就琢磨过,万一路上犯困怎么办?”他摸索出的办法简单直接:“辣椒最管用,辣劲一上来,再困也能瞪大眼睛。”那趟救援,路程长达24小时,长途机动对体力形成极大考验。车过乌鞘岭又飘起雪,长时间握方向盘的手指渐渐僵硬,疲惫感也慢慢袭来。刘晓奇摸出提前备好的辣椒塞进嘴里,辛辣感瞬间驱散了倦意,“辣得直吸气,却能死死盯着前方的土路”。后来,这个提神方法在肃南大队流传开来,新驾驶员出任务前,总会备上辣椒,而他和战友们用24小时的极限安全驾驶,也为扑救争取了窗口期。“现在带徒弟,总爱讲这段路。”他转头看看院子里停放的消防救援车,“我告诉他们,方向盘上的每一圈,都连着两条命——群众的,和自己的。”

  刘晓奇给其他消防驾驶员做讲解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而在被问及如何练就这么好的车辆驾驶技术、以保证安全驾驶时,刘晓奇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不是说我的技术有多好,而是我觉得,我们作为应急救援人员,保不住自己的安全,怎么去救人民群众。”这份朴素认知的背后,是他对责任二字最直白的践行。在谈及入队十三年来令他印象最深的事时,刘晓奇提到的是救援之后群众献上的哈达和挥舞的双手。“我们曾经有过跨区域、连续作战20天的经历,过程还是挺艰辛的。但是每次看到人民群众感激的目光,就觉得自己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出了一份力,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如今,刘晓奇已累计安全行车超10万多公里,这10万多公里路程中的三个“零”,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把安全和责任刻进骨子里的结果,是随身携带的辣椒,是每周五车场日检查车辆的较真,是长途驾驶时20分钟核对一次路线的严谨,是那句“不是技术好,而是心中有党和人民”。就像他总对徒弟们说的:“咱们驾驶员的‘零’,不是写在纸上的数字,而是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的踏实。你对安全多一分敬畏,队友就多一分底气,群众就多一分指望。”

  “训练就得像战场,必须要严肃对待”

  如今,入队13年的刘晓奇也已经成为“师傅”,他把火场与山路间淬炼出的经验,化作了带教时的“严”与“暖”。

  “刘班长驾驶训练的时候像‘黑脸包公’,对我们特别严格,不能有半点闪失,平时我们相处,他又像自家大哥,有他在,感觉方向盘都转得踏实。”肃南大队消防驾驶员丁旭的话,道出了所有被刘晓奇带过的驾驶员的心声。作为师傅,刘晓奇的“严”带着实战场上历练出的锐利。从绕车一周检查轮胎气压,到系安全带的规范动作,再到爆胎时卸装轮胎的步骤,每个基础细节他都要求刻进骨子里。消防驾驶员石爱华记得,自己刚学驾驶时因转弯角度不对、换挡太急,被刘晓奇狠狠批评。刘晓奇自己也坦言:“我对他们很严厉,训练就得像战场,必须要严肃对待,不然真到任务时可能出大事。”

  刘晓奇带领其他消防驾驶员检查车辆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可这份严厉的背后,藏着手把手带教的耐心。“刘班长总是亲自上车给我们示范,哪怕是基本的驾驶技术,我们也能通过看刘班长的操作,学到很多有用的驾驶技巧。”消防驾驶员陈波的回忆,道出了刘晓奇作为师傅的细心与期盼。丁旭在肃南泥石流救援中因紧张按错模块车操作按钮,任务结束后,刘晓奇没有批评,而是拉着他一遍遍练习操作规程,“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任务再急,规程不能乱。”徒弟独立完成任务归来,刘晓奇虽只说“还行”两个字,却会默默绕车检查,那弯腰看底盘的动作里,藏着不易察觉的牵挂。石爱华说,“现在才懂,他骂我们是怕我们出事,他的严苛,其实是把后背交给我们的底气。”

  刘晓奇在教授操作技巧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呢?”

  在训练场上如“黑脸包公”,在方向盘前如定海神针,刘晓奇的刚毅与严苛,早已刻进13年的驾驶生涯里。然而,当话题转向家人,刘晓奇眼中闪过些许落寞。家人,始终是他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珍视的角落,藏着他未曾言说的愧疚,也盛着支撑他逆行向前的温暖力量。

  2023年1月,家人来队探亲,青海地震的紧急集合警铃划破深夜,他来不及安抚被吓哭的女儿便立刻换好衣服出门。任务结束后,看着妻子焦急的神情和孩子委屈的小脸,心里满是愧疚。“真的很感谢家里人。”他深知,自己能心无旁骛地冲向火场,是因为妻子默默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而这份亏欠与心疼,也成了他每次出任务都要平安归来的动力。

  如今,女儿对爸爸职业的认知也多了许多自豪,在看到电视里消防员救援的画面,她会兴奋地指着说“这是爸爸的工作”;幼儿园活动中,还会主动和小伙伴分享“爸爸灭火救人”的故事,眼神里满是骄傲。从孩子害怕的泪水到自豪的笑容,刘晓奇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欣慰,他不仅在守护千家万户的平安,也在用自己的坚守,给孩子树立着责任与担当的榜样。“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呢?”于他而言,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守护,是把对小家的牵挂藏在心底,化作守护大家的力量,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早已成为他逆行路上最温暖的铠甲。

  “开到开不动的那一天”

  采访快结束时,刘晓奇笑着摘掉帽子,“在肃南待了13年了,头发也快没了。”指尖划过发茬,他眼里的笑意混着日光,像极了消防车轮胎碾过石子路的痕迹——粗糙,却带着踏实的力量。

  13年,这个山东汉子把胶东半岛的爽朗揉进了西北的风沙里,把青春交给了肃南的山路与火场,把细致给了方向盘与徒弟,把牵挂留给了远方的家人。“我希望能坚持到开不动消防车的那一天。”仪表盘上的里程数,正向着下一个10万公里缓缓跳动。未来,有更多的路要走,更多的人要守护,就像过去13年里的每一天一样。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晋文喆、2025级硕士研究生韩鑫彤;指导老师权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