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三十年弦音不辍 乔仰文托起陕北说书新舞台
7月8日,延安曲艺馆里,三弦琴的“do sol do”定调裹挟着黄土高原的质朴,从办公室飘向院落。45岁的乔仰文正调试着琴弦,指腹在蟒皮琴面上摩挲——这双手,15岁起便与这门手艺绑定,从走村串户说平安书的少年到非遗传承人,三十年未曾放下。

乔仰文表演《咱是说书唱曲的人》 尤品舒/摄
15岁那年,乔仰文为补贴家用,踏上了学习陕北说书的道路。“当时就是本着糊口,农村话说‘把嘴拖出去’,不用吃家里饭了。”他坦言,最初对前途毫无概念,只想着能赚钱养家。18岁时,他已能背着三弦走村串户说平安书,在民间乡下的农家院落、庙会等场合表演,那些寓意祝福、预示好运的唱段,是他与乡亲们最直接的连接。
“三十年只干了这件事。”乔仰文说。从最初为温饱奔波,到后来逐渐爱上这门艺术,即便许多同行因生计转行,他仍坚守至今。那些走村串户的岁月里,他不仅说平安书,还随着社会变化,将廉政文化建设等党的政策融入说书内容,让陕北说书成为贴近时代的“宣传员”。

演出时的乔仰文(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陕北说书的乐器从琵琶演变到三弦,定调为“do sol do”,调式是百年流传下来的,虽随时代略有变化,但始终延续着“老调子”的魂。内容上,除了平安书,多以唐宋等兴盛朝代的故事为主,也有不少民间小故事,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传递着生活智慧。
陕北说书深厚的艺术底蕴,体现在它极强的灵活性上。“红白喜事、大小晚会都能演,看啥就能现编成段子、故事。”乔仰文说:“说书可单人表演,也可多人配合,像前几天参与中央电视台《丰收集结号》节目录制时,就有多人配合的形式,还能融入快板等元素,让表演更丰富。”

乔仰文与同事参与央视节目录制(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正因这独特的艺术魅力,陕北说书的舞台在乔仰文的说书生涯中不断拓展。“以前没有舞台化说书这一说,现在社会好了,文化大繁荣,非遗被搬上舞台。”他介绍,2018年,陕北说书走进人民大会堂,在春节团拜会上表演,让这门艺术广为人知。2022年,他与曹伯炎、贺丽、郑伟、霍蓓蓓表演的《看大桥》,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更让陕北说书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门艺术最初由盲艺人传承,如今已变为明眼人表演,但那份扎根民间的底色未变。乔仰文说,群众对陕北说书的喜爱,让他更坚定了传承的信心。乔仰文曾去延安大学以及当地小学等开展社团课,希望培养年轻人的兴趣;他也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账号,“虽然觉得网络太杂,但总得让年轻人也能看见。”乔仰文构想,“最好的办法是在大学开非遗课,让学生们能够了解陕北说书,喜欢陕北说书。”

乔仰文在延安大学授课(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采访结束时,乔仰文唱起了《咱是说书唱曲的人》:“千年的大树万年的根,老百姓心疼咱说书的人……”三弦声里,有黄河的浪,有新时代的桥,更有一个老艺人对传承最朴素的期待——“只要这弦不断,就有人接着唱。”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杜宣蓉、杜霞霞、尤品舒;指导老师阴雨永、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青山无言 年轮有迹——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十八载巡守印记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十年向西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深耕沃土书写开放篇章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洛川阿寺村:守正创新结“蜜果” 挑稳苹果种植“金扁担”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科技赋能红色传承:延安城市书房用声音连接历史与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