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张掖森林消防的“分外”担当:志愿服务架起民族团结暖心桥

2025-07-14 16:17 来源:中国甘肃网

  “欢歌起舞拉起双手,山海相约真心凝聚;为着心中同一梦想,为着时刻放声呼唤。”这是裕固族乐队萨尔组合的一段歌词,也是张掖市森林消防队与当地多民族群众鱼水之情的真实写照。

  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这支古老的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于北方草原、祁连山下,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守望相助的民族文化,又将深厚情谊从草原送入消防队营区。该支队自2008年组建以来,既是守护祁连山生态屏障的“尖刀队”,又在森林巡护职责之外,主动开展各类志愿活动,服务当地百姓。当这份超出消防职责范围的“分外事”与驻地各族群众亲人般关怀的“分外情”交织,一条扎根于营区、民族与生态的守护网正在祁连山下凝聚交融,生生不息。

  从火场到街巷——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的“分外事”

  从张掖市区出发,行驶两个多小时的盘山路,该支队的8名巡护员攀上了海拔2800米的祁连山孔岗木资源管护站,开启一天的森林巡护任务。为了随时应对突发险情,每名队员需要背负20多斤工具穿梭于林间,中午吃自热食品或泡面,再巡护到傍晚下山。这是森林消防队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巡护员巡护途中 王雨菲/摄

  该支队驻守在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的张掖市,森林面积34万余公顷,草原面积近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9.5%,面对人少地多任务重的防火现状,他们结合卫星热源监测与地面流动执勤站定期开展防火巡护、防火宣传及防火灭火业务培训,为打好防灭火主动仗奠定了坚实基础,已连续六年保持祁连山核心区重大山火事故“零发生”。

  与城市消防负责市区内防灭火不同,该支队脱胎于武警森林部队,除了负责森林草原防灭火,还兼顾山岳、地震、水域等其他各类应急救援。该支队指挥中心主任王亚强介绍,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类应急科目训练,全面的训练让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更加突出。该支队先后在甘肃肃南泥石流抢险救援、甘肃陇南抗洪救灾、青海门源地震救援等重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震救援训练现场 王雨菲/摄

  在一次次的生死驰援中,消防队员们不仅要直面灾害,更深刻体会到了人间真情,救援现场来自群众的感谢与肯定,深深烙印在消防队员的心中。这份源自人民、又回馈人民的深厚情感,让他们渴望在完成火情扑救、灾情抢险等核心使命之外,能为这片土地的乡亲们做得更多、更细。

  2021年,该支队甘州大队的“祁连守望者”和“丝路薪火”两支志愿服务队成立;2022年,肃南大队“裕固蓝焰”和“森语阳光”两支志愿服务队同时成立,将消防支队中的灭火员、驾驶员、通讯员、炊事员全部纳入志愿服务队中,依托森林消防支队的专业力量,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惠民实举,专业设备在志愿服务中也有了新用途。风力灭火器被“森语阳光”志愿服务队队长唐庆港亲切地称为“小猪佩奇的鼻子”,其借助风力隔绝空气从而起到灭火效果,而在肃南,它还有另一用途——扫雪,利用强劲风力可以将道路上的积雪吹聚成堆,大大加快了清雪速度。

演示风力灭火器的使用 韩鑫彤/摄

  不仅专业设备在志愿服务中焕发新生,消防员的专业技能也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深入街头巷尾和校园课堂,持续拓展着“分外事”的边界。

  “丝路薪火”志愿服务队的董大鑫毕业于艺术设计学院,进入消防队伍后,继续发挥专长,将防灭火知识用漫画形式呈现出来,在“开学第一课”活动中,自己设计宣传课件讲解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日常用火常识和校园安全常识,“在科普的时候,我还添加了我们平时入林巡护时候的一些小漫画,学生们比较好奇这方面,也非常喜欢看”。当抽象的“森林防火”概念通过具体形象变得可触可感,安全意识便在学生的头脑里扎根更深。

董大鑫的消防安全知识课堂 图源: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

  从森林火场到大街小巷,消防志愿服务队深入牧区、社区开展防火宣传,进入学校开展安全宣讲、助学帮困,遍及街道开展环境整治、营造良好居住空间,丰富多元的志愿活动从森林消防队的“分外事”逐渐内化成了常规职责,“现在已经是每年到那个节点,基本上该宣传了还是该科普了心里都有数,比如,快高考了就是要接送考生、开展志愿服务了,已经不是之前那种心血来潮,而是到那个时间节点的一种职责了。”董大鑫说。

  当消防队员的“分外事”在街头巷尾落地生根、成为习惯,这份源自职责又超越职责的付出,也悄然点燃了驻地各族群众心底最真挚的温情。

  从游牧互助到驻地守望——兵妈妈的“分外情”

  藏族“兵妈妈”杨璟至今记得,她去年初来消防队营区和队员一起包饺子的场景。

  有位小伙子是湖南人,不会揉面也不会擀皮,袖口上、身上不一会儿全沾上了面粉。杨璟就一步一步教学,小伙子按部就班地学习,“就像是手把手教出来的感觉,就跟教自己的孩子一样”,杨璟回忆着当时的感受,“他们把驻地当成了家乡,消防队守护我们的安全,我们关心他们的生活。”

杨璟接受采访 尤楚君/摄

  这个瞬间,浓缩了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兵妈妈服务站”最朴素的初衷——让远离家乡的消防员尝到“家的味道”。而这份关怀,源于肃南森林消防大队日复一日的“分外事”,洪水里清淤、雪地里开路、甚至帮牧民搭建柴禾棚消除蒙古包内用火隐患……“消防队帮我们救援,我们就给他们心理上的关怀。”

肃南森林消防大队在清理道路淤泥 图源: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

  2022年,由肃南县妇联牵头的“兵妈妈服务站”在当地森林消防大队落户,但这份情谊已经延续了近十年。服务站现有40余名成员,覆盖裕固族、藏族、土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平均年龄超40岁。社区工作者、退休教师、军属、个体店主……她们身份各异,却因同一份牵挂凝聚。

  这份牵挂,在裕固族“兵妈妈”安冬兰身上体现得尤为真切。“端午包粽子、春节包饺子、平时会绣鞋垫”,安冬兰翻开手机相册,展示着她来营区看望“兵儿子”时拍下的照片。年轻时,她的丈夫在天津当兵,作为从祁连山下走出去的土生土长的裕固族,远在1800公里外的天津军营让他十分不适应。“天津真的、真的好远”,回忆起当年夫妻二人分居两地,安冬兰感慨道,“我理解当兵的不易,消防队也有很多外地来的孩子,我心疼他们,就想多做些。”

  “兵妈妈服务站”没有固定薪酬,却有一套“弹性时间法则”,只要了解到消防队员有需求,“兵妈妈”们便会协调好自己的工作赶来帮忙。刘小萍在肃南县当地开了一家理发店,考虑到消防队管理的特殊性,只要消防员需要,她便关店来到驻地大院内给队员们免费理发。“肃南县城很小的,最远的走路十分钟就能到,我店门一关,走两步就能到队里,他们有时间也会去店里给我帮忙。”

“兵妈妈”刘小萍在给消防队员理发 图源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

  这种“你来我往”的温暖互动,深深植根于裕固族及当地多民族守望相助的精神沃土。每年7-8月,当祁连山坡披上绿草,肃南县城便会迎来一场盛大的县庆表演,为了让森林消防队员更好的融入当地多民族文化,兵妈妈们每年都会邀请队员一起登台表演民族节目。对于没有表演基础的这群年轻小伙,豪放的藏族舞是首选。“他们有力量,藏族舞又好学又好看。”除了兵妈妈的角色,杨璟在肃南红湾社区工作,今年县庆由他们承办,便为消防队员设计了藏族舞表演,“来了就是一家人,我们共演一台戏。”

  从结对帮扶到学生心田——“分外事”与“分外情”共托未来

  走进肃南县红湾小学,穿着各类民族服饰的小学生在校园里拉桌搬椅、好不热闹,举办完这场民族体育交流活动,学生们就放暑假了。这也意味着,今年接受肃南森林消防大队结对帮扶的小雨(化名)有机会在驻地开放日走进消防队,和消防员哥哥们一起度过这个假期。父母离异后,他一直跟随奶奶生活,红湾小学通过摸排了解情况后,将他与其他6位家庭困难的学生情况与肃南森林消防队对接,最终确定了今年结对帮扶的学生名单。

  而这颗帮扶的种子,早在2010年就种下了。在肃南县红湾小学薛主任的电脑上,至今留存着14年前武警甘肃森林总队捐建“春苗”图书室的协议,“捐赠图书4394册,书架8架,书桌6张,座椅36把,共投入建设资金8万余元,改善牧区孩子学习条件”。这份延续14年的情谊,在肃南县森林消防大队与红湾小学的联合摸排中持续发力,每学年对其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帮扶对象与消防队对接,完成“包产到户”。除了学校对相关学生减免各类费用,进行心理疏导,消防大队由党员集资购买学习、生活用品,每一学期对帮扶学生进行两次以上家访;设置驻地开放日邀请孩子们写作业、学消防知识、打篮球。“一方面学生们对消防队也比较好奇,能去驻地玩在学生们心理上是一种慰藉;另一方面这种帮扶涵盖了吃和用的方面,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生活品质”,红湾小学的赵老师说。

肃南森林消防大队消防员在给学生讲解消防知识 图源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

  帮扶机制的有序运行,也在消防队员与学生们之间,催生出了许多温情故事。一提到结对帮扶的学生,肃南森林消防大队“裕固蓝焰”志愿服务队的谈旭脸上浮现了宠溺的笑容,今年4月,受红湾小学邀请,他与大队数十名消防队员在操场给五、六年级学生开展队列训练,这其中就有结对帮扶的学生小轩(化名),“他感觉我和他熟悉,在队伍里面特别调皮,一会和这个讲话、一会和那个笑一下。”在接受结对帮扶之后,小轩成为了消防队驻地的常客,“一到周末他就会在门口问哨兵说‘哥哥你们忙不忙’,不忙就让他进来,多的时候打篮球。”

谈旭在红湾小学进行队列训练 图源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

  在帮扶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温度与森林消防队天然的纪律性和责任感,逐渐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赵老师提到,学生们每次参观完消防驻地回来,除了分享一些孩子们眼中的新鲜事,说的最多的是“以后我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当灭火的风机吹开道路的积雪,当画笔成为防火宣传的有力工具,当“兵儿子”尝到“家”的味道,当学生在营区驻地找到幸福与依靠,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的“分外事”与当地各族群众的“分外情”水乳交融,共同浇筑出一条独特的情感纽带与行动路径。这路径,一头连着国家生态屏障的刚性守护,一头系着社区民生的柔性关怀,一头是转制队伍的专业精进,一头是多民族文化的深情滋养。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雨菲、2024级硕士研究生巩妍;指导老师权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