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陕北“火绘”传承人李军明:以火为墨 铁笔生花 “绘”出红色礼赞
7月10日,在延安市宝塔区兴延小区的一处非遗传习所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殊的“麦香”。这并非谷物芬芳,而是烙铁在宣纸上碳化时产生的独特气息。这里是陕北烙画传承人李军明的工作室,他正伏案创作,用一支自制的烙画笔,在高温下“描绘”着黄土高原的壮美与历史的厚重。

李军明正在创作 尤品舒/摄
火笔生花烙铁绘春秋
李军明手中的电烙笔,连接在一条自制的、电压严格控制在二十伏的线路上。“电压低,烙铁尖端的温度才能稳定在五六百摄氏度,也更安全,不易烫伤手。”李军明解释道,“这是烙画的关键,温度的高低、烙笔在纸上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了线条的深浅和最终呈现的色彩效果。”这门被称为“火针刺绣”的古老技艺,正是通过精确控制“火候”,在纸面上烧灼碳化,形成从浅黄到浅褐乃至黑色的丰富层次。
提起陕北烙画的创作经历,李军明表示,他自小就喜欢画画,上中学的时候就曾给庄户人家的家具上烙过画,也正因为对绘画的热爱,他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专业,毕业后在工作之余持续投身于陕北烙画的学习研究和创作中。他说自己通常根据实地写生或照片进行创作,部分作品以剪纸为底稿,而创作一幅精细作品通常需要十几天的时间。

李军明自制的电烙笔 尤品舒/摄
黄原本色熔铸陕北魂
陕北烙画的色彩语言,深深植根于其诞生的环境。李军明说,作品的主色调天然呈现黄土高坡土地的黄与棕,偶尔用水彩颜料点缀以山丹丹花的炽烈红色或象征生机的点点绿意。这种粗犷朴素的艺术效果,源于其创作技法的本质(烙烧形成的黄与黑),与其主要描绘对象——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古朴的窑洞、淳朴的陕北人民——形成了高度的内在统一,这也让烙画成为难以被其他艺术形式替代的经典。同时,这种和谐甚至延伸到了环境适应性上。“烙画怕潮。”李军明说,“南方湿润的气候不利于保存。恰恰是我们陕北这边干旱少雨,才造就了陕北的烙画。”为了让这门古老艺术更好地适应现代需求,李军明积极寻求创新。他将烙画的载体从传统的葫芦、三合板拓展到更轻便、更易于创作和流通的宣纸上,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流通性、拓宽了其艺术表现空间。

李军明在展示作品 尤品舒/摄
赤心烙史铭记革命光
李军明的创作题材,具有鲜明的陕北烙印和深厚的红色基因。他的烙笔不仅勾勒出窑洞的沧桑轮廓、捕捉信天游的悠扬韵律、展现陕北秧歌的热烈奔放,更将目光坚定地投向这片土地上的光辉革命历史。“南梁精神、南泥湾大生产、洛川会议旧址……这些都是我们延安珍贵的红色资源。”李军明语气庄重地说。
谈及艺术理念,李军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持。“国画在改革过程中,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可能丢失了一些我们自己的‘龙脉’。”他认为,“烙画是地道的中国技艺,会坚持做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画。”在实践中,他也把国画中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融入烙画。这份坚守,不仅源于艺术追求,更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
卅载坚守非遗薪火传
如今,李军明已潜心钻研陕北烙画艺术三十余载。其中《童心向党》《我爱我家》荣获国家专利;《高原人家》被评为全国优秀作品奖并被组委会收藏。他本人也获得诸多荣誉,其中最突出的当属2023年被陕西经济联合会授予的“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对于未来,让他倍感紧迫的责任是传承。“一定要传承!”李军明的语气异常坚定,“带真心想做这个的徒弟,把陕北烙画这门技艺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传下去。”李军明还提到,他和妻子注意到一个新变化:近两年,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到陕北烙画的信息,主动来传习所采访或短期学习。“这说明我们的非遗项目正在被更多人知道和喜爱,”李军明感到很欣慰。这些年轻人对陕北烙画的兴趣,让他看到了技艺传播的新可能。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尤品舒、杜宣蓉、杜霞霞;指导教师阴雨永、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青山无言 年轮有迹——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十八载巡守印记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十年向西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深耕沃土书写开放篇章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洛川阿寺村:守正创新结“蜜果” 挑稳苹果种植“金扁担”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科技赋能红色传承:延安城市书房用声音连接历史与青年






